台灣觀光不能只靠「報復性國旅」看日本歷史紀行風潮背後的用心

換日線
換日線

作者:高紹沖/A-jeo-ssi之家

由於全球疫情大爆發,各國邊境管制嚴格,國外旅遊勢必繼續停擺,「報復性國旅」蔚為風潮,低迷的國內旅遊似乎再現生機,但國旅再起或永續發展的關鍵恐怕不僅於此。

身為國人最愛旅遊目的地的日本,近年來銳意發展旅遊經濟的成果有目共睹,成績斐然絕非僅是簡單的硬體提升,背後定然更有吸引人及足堪借鏡之處。

而近年日本有兩個新聞特別引我關注:一是 2019 年的首里城慘遭祝融,二是 2016 年熊本城遭地震崩壞。一時之間我在社交媒體上,竟看到日本、台灣與各國朋友們紛紛發表自己在某時與城池合影的照片,貼文弔念,才知道本以為人們會覺得枯燥乏味的歷史古蹟,其實有著廣大觀光市場。

回想自己,也曾排除萬難,就為了憑弔心中嚮往人物,見證歷史現場而踏上旅途。以下就讓我以個人經驗,簡單分享古城觀光的幾個面向。

滿載琉球歷史文化的首里城

先談談最令人遺憾,付之一炬的「首里城」。或許有人知道首里城名列聯合國「世界遺產」,但其實 2000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是二戰時遭美軍岸轟毀損後,下方僅存的建物結構;而非 1972 年開始重建,火災前大紅耀眼的「復原城池」。

我去過首里城兩次,首次造訪適逢正殿塗漆維護,鷹架遮蔽,後來重遊便是要得見首里城全貌。

當時經過中國風牌樓「守禮門」後,就看到蟠踞山丘的外廓,管理人員都身著傳統琉服,工作態度一絲不苟,並樂於與旅客合照入鏡。

再踏進首里城御庭廣場,一入「奉神門」,寬闊氣派的王室正殿映入眼簾,兩側分別由南北殿拱衛,正殿鮮紅耀眼,氣派非凡,帶閩南風格,重檐歇山頂正中為唐破風。

正殿二樓則有清康熙所贈「中山世土」匾額,金箔朱漆地掛於「御差床」(王座)之上,宮殿雖然規模略小,但漆器工藝技術精湛,雕刻精細,也是頗具特色。

城池其他各處則定時有傳統琉球舞蹈表演,或販售琉球宮廷料理及琉球文創商品。

(新)首里城雖非自古留存城池,但無論從建築風格、內部擺設、人員服飾等等,無處不散發出濃濃的琉球風味,更是各種琉球王朝歷史再現的重要場景:如每年的首里城祭「冊封使行列・冊封儀式」,都吸引大批遊客,也讓琉球歷史的獨特性極大化。

日本歷史名城之最的姬路城

姬路城是另個絕佳典範,姬路城為日本國寶、世界遺產,以其皎潔華麗的大天守閣名全球。在平成大修理後,2015 年姬路城於終於重新開放。

姬路城占地遼闊,從大手門與櫻門橋入城走近本丸便頗耗時間,不過本丸大天守無愧「白鷺城」美名,閃耀皓白,城內更暗藏諸多機關,瓦、門、窗、牆、狹縫等各有巧思,天守則是高達 6 層,繞行許久方得至最高的木造天守,此天守可是流傳至今的「現存天守」,歷經戰亂風霜仍屹立不搖。

但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日本人的現代化管理:姬路城馳名國際,外籍遊客眾多,人潮洶湧,尚在門外排隊時,姬路市管理工作人員便早早提供團扇小贈品,憂心遊客不耐久候,入城後還應用 AR 應用程式,以個人手機直接進行導覽,將現代科技管理與傳統文化遺產完美結合。

地方歷史關鍵的三座小城址

歷史古城的核心其實不在「錦上添花」,更是足以成為形塑地方觀光的助力,如以下三座小城址:

松前城地處北海道南端,松前站下車後,只見津輕海峽碧波萬頃,甚至感覺可遙望本州島。隨後一個小上坡便可至松前城。

松前城為重建天守,內部已改建為「松前城資料館」,文物不算龐雜,但憑藉著熊爪、鎧甲、金銀等仍可窺見城主松前家於蝦夷地的威勢。城池幅員不大,但幽靜舒適,藍天白雲還把天守映照得皎潔無暇,煞是好看。

遊客到松前,有為集「日本 100 名城」章者,也有為參觀北海道唯一日式城堡者──目的不同,但皆是為松前城而來。松前街道幾乎為兩層樓,與松前城天守相仿的建築更比比皆是,似乎也是經過整體設計。

松倉城則位於今岐阜縣高山市,離市區稍遠,是在偏西南松倉山之山城,為戰國時代飛騨大名(諸侯)姉小路家(姉小路賴綱)的本城,也是高山市有意拓展的新景區。

目前該地僅存松倉城遺跡,但堀切、三之丸石垣、西南角櫓跡、搦手門跡、腰曲輪、二之丸、旗立台等不一而足,儼然是座頗具規模的城池,步道旁均有指示或說明。

本丸落在松倉山山巔,居高臨下,睥睨飛驒,視野極佳,可望見高山市區點點聚落住宅。而穿行於山中,林木環繞,寂靜無聲,反倒有健行的感覺。

而且既來此城,也順道參觀台灣人罕至卻近在咫尺的民俗村,體驗當地民俗產業並參觀可愛的「合掌造」民居。

百地砦跡(百地氏城跡)位在三重縣伊賀市,是伊賀國喰代村百地氏當主所築「百地丹波城」的遺跡。

百地砦跡結合自然地形與高聳土壘構築,內部亦有 300 坪之大的屋舍,彰顯出控制伊賀一隅,「三分伊賀」之百地氏的實力。

本丸所在地有「伊賀流上忍百地丹波守城趾」大字石柱與相關介紹。不過如今環顧四週,盡是草地林木,但一想到此處可是鼎鼎大名的忍者百地三太夫的居所,我當時可是滿滿感動。

喰代並非觀光景區,是個自外於伊賀市區的小盆地,不少農戶在此安居,遠方蒼翠林木,近處油綠作物,氛圍恬靜安逸,但憑藉一小城引人入勝,恐怕當地人也始料未及吧。

「歷史紀行」背後的意涵

歷史的價值就如同歌德所說:「歷史給我們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而旅遊觀光的目的本就百百種,但追根究底,熱情不可或缺。

再說,觀光景點的意義,無非是由人們所賦予。歷史經過時間的積澱,既能寓教於樂,還能勾起人們對在地的熱情,其實是相當好的觸媒。

以古城為例,城池不僅是過去的政治中心,更是當時區域的藝術殿堂,富含工藝之美。

若透過復原重建,再造古蹟新的生命力,可形塑成地方新的觀光資源,得以使一些原本看似「荒煙漫草之地」的史蹟城址,讓遊客不遠千里而來,並專程走訪相對冷門的鄉鎮,這便是歷史觀光的利基。

像財團法人「日本城郭協會」早在 2006 年,便選定「日本 100 名城」,挑選日本都道府縣百座具歷史、建築意義的名城並配置印章,激起隱藏人心的「集點欲」,既介紹歷史文化又推廣觀光旅遊。

接著再藉由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帶動古戰場、古蹟、古城的歷史觀光風潮。日本甚至誕生「歷女」新詞彙,連台灣都有遊客攜家帶眷跟著大河劇場景,如同朝聖般一一踩點。

更重要的是,除了引發旅人思古幽情,歷史之旅還是一段集體記憶的恢復與人心的凝聚,對旅遊內涵的增添尤其深刻,連知名度低的荒僻城池遺跡都有機會受益,使地方創生注入新血。

台灣也能有自己的歷史之旅

現在的國旅,其實是一場未來台灣接待全球旅客的「漢光演習」。因此,目前國旅的發展,更應藉機提升國旅價值,非著重在價格競賽,或是大撈一筆,須創造兼具深度與精緻,讓文化與在地結合,並貼近台灣的旅遊風格。

而歷史之旅既能型塑國民意識,更易於與地方相輔相成,同樣有利於新旅遊文化的建立。

在後疫情時代思索台灣國旅觀光,自然也能從台灣歷史取材,汲取史實中的「熱情」。從北部 1642 年西班牙與荷蘭的「雞籠之戰」、中部平埔族「大肚王國」傳奇,南部明國姓爺鄭成功圍攻「熱蘭遮城」,到離島的施琅「澎湖海戰」等,都是十分珍貴的歷史素材。

或清乾隆帝「十全武功」之一的「林爽文事件」、中法戰爭劉銘傳的「基隆戰役」、臺灣民主國的「乙未戰爭」,與東部日本帝國發動的「太魯閣戰爭」,甚至是太平洋戰爭中的「台灣空戰」,透過好的「說故事」,都足以包裝成動人的國旅行程。

其中古城更是歷史與史蹟中相當好的切入點,像日本 2006 年選出 100 名城,2017 年發表「續 100 名城」,都將歷史古蹟提升為文化財與觀光景點,成功吸引一票遊客群集蓋印。

這種「集點」旅遊風潮當然不僅日本,台灣的「微笑台灣」319 鄉鎮章、郵局的「風景郵戳」也包含許多台灣城池戳印。我還私心盼望推出專屬的「台灣城池護照」,因至少基隆「海門天險」與台北「北門廣場」等都有機會成為台灣地標,將台灣之美發揚光大。

甚至基隆市位居北台灣重要港灣,因兵家必爭之地而成為「戰爭之城」,若能重建台灣唯一西班牙時代「聖薩爾瓦多城」,重現大航海時代東亞風貌,不啻也是開創國旅新話題。

個人雖也喜歡魏德聖「豐盛之城」的主題樂園規劃,卻也深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要如何在屬於台灣人的故事與接軌國際遊客間取得平衡,更需要在文化資產與商業行銷有所取捨拿捏。

總之,台灣雖小,讓古蹟、古城與在地文化相結合,一樣能做出屬於台灣的十大名城或十大史蹟,透過整合行銷,發揮「歷史紀行」的優勢,讓諸多「風流人物」,一同打造屬於台灣的歷史之旅。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台灣觀光產業,不能只靠「報復性國旅」撈一票:借鏡日本歷史紀行風潮背後的用心》,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員工旅遊?那是上班還是放假?」──公私分明的英國職場:不強迫集體出遊,私人渡假更不必帶伴手禮
行萬里路,也別忘了讀萬卷書:不出國旅遊,你也絕不會比較「低端」、「無聊」、「沒國際觀」

作者簡介:

高紹沖,長期關注北韓(朝鮮)資訊,曾分別自南北韓方進入板門店。於個人部落格不定期發表北韓文,電視節目「新聞挖挖哇」亦曾引用圖片及資訊。此外深愛蒙古與琉球,旅遊目標亦為「中國包圍網」,即走訪中國所有陸上鄰國,下一站是不丹。至於台灣因四面環海,已踏上與那國島,志在菲律賓巴丹群島。當然更盼有機會再訪北韓羅先、金剛山等地,私心希望也能出本北韓專書及找到自己的鬼怪新娘。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