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該告別「川粉國」

President Donald Trump arrives on the South Lawn of the White House, Tuesday, Jan. 12, 2021, in Washington. The president was returning from Texas. (AP Photo/Gerald Herbert)
圖片來源:AP

臨時取消訪台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今天與蔡英文總統視訊通話,克拉夫特在談話中表示,「美國會永遠與台灣站在一起,肩並肩地成為民主的支柱」。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克拉夫特的任期剩下不到一週,克拉夫特的談話並不代表1月20日之後的美國;美國日前的表現,更絕對配不上「民主支柱」這四個字。

克拉夫特原訂昨天抵台,但在出發前不久,美國國務院突然宣布取消所有官員出訪計畫,就連國務卿蓬佩奧出訪歐洲的行程也取消。

國務院取消蓬佩奧出訪的理由其實很簡單,歐洲國家跟歐盟的官員,都不願意在此時此刻見蓬佩奧。再過幾天就要下台的蓬佩奧,不可能為任何國家帶來任何的禮物跟好處,反而可能有一堆的意外、風險跟尷尬。

川普任期最後的脫序行為,已經被批評是「民主恐怖分子」。但即將下台的川普,仍然沒有絲毫節制的意思,簽署一個又一個的行政命令,今天甚至還要美國投資人於今年11月11日前出清列入黑名單的中企持股,明顯侵犯了新總統拜登的職權。

蓬佩奧也沒閒著,原本計畫在任期最後幾天出訪,還將古巴重新列入黑名單、聲稱伊朗已經成為蓋達組織新的「基地」。蓬佩奧在外交上「暴衝」的作為,當然是想要干擾未來拜登政府的施政,但國際上多半冷眼看待,一切等拜登上台之後說了才算。

台灣是除了美國之外,全球最大「川粉國」,大概也是至今唯一願意買蓬佩奧帳的國家。克拉夫特要來,民進黨政府表示歡迎,蔡總統、外交部長吳釗燮都要和她會面,還請他在外交學院發表公開演說;克拉夫特不來,外交部感到惋惜,還歡迎她未來在適當時機來訪。

雖然有人質疑,克拉夫特此時訪台的意義、目的跟動機,但綠營有不少人仍把川普政府的此時「善意」,當成台美關係的重要指標。民進黨甚至有立委說,克拉夫特訪台應該全國上下都要歡迎,沒想到卻受到國民黨無盡批評、冷言冷語,「國民黨要為這次取消負起很大責任」。

台灣人對川普的好惡,的確相當程度有藍綠之分,但對克拉夫特訪台一事,卻未必都是藍綠之分。不贊成克拉夫特來台的原因,除了質疑她的背景可能是來賣煤之外,更大部分是認為民進黨政府挺川普的標籤已經太過鮮明,沒有必要再冒得罪拜登跟民主黨的風險,成就克拉夫特的「畢業旅行」。

蓬佩奧在卸任前仍打「台灣牌」又突然取消,難免讓人有消費台灣、不尊重台灣之感。克拉夫特此時跟蔡英文的視訊,也談不上是台美關係的重要進展。但如果沒有得罪拜登跟民主黨的風險,多交一個朋友也不至於對台灣的國家利益有什麼危害。蔡總統跟外交部的處理,大致上就是這樣一個基調,行禮如儀的應付過去。

當川普已經確定成為過去式,台灣不可能再維持「川粉國」的立場,否則必將不利於國家利益。但至今還看不出民進黨政府在外交、兩岸思維上,有明確調整的跡象和方向。

美中關係的格局,勢將影響全球政治和美中台關係。拜登當選後,所有美台的國際關係學者都一致認為,拜登對中國的立場不會軟弱,拜登也不會放棄台灣。但美國媒體也一再強調,拜登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俄國才是「威脅」。依照這樣的邏輯,拜登上任之後必然先面對國內的問題,收拾川普留下的爛攤子,然後修復與歐洲國家的關係,聯合這些國家一同與中國競爭。

可以預見,未來美中之間不會像川普在任時,有一堆硬碰硬的衝突,拜登也不會像川普一樣打「台灣牌」刺激中國,台灣也不可能繼續扮演「急先鋒」的角色。像去年9月美國衛生部長艾薩訪台、克拉夫特與蔡英文對話,這樣敲鑼打鼓的官方往來,在未來很長一段的時間大概都看不到。民進黨也很難有機會再講出「美台關係最好時刻」之類的話。

當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思維從「對抗」改為「競爭」,台灣對中的戰略思維也勢必要隨之調整,必需要思考自己未來要站在什麼樣的位置、拿出什麼樣的實力,才會有戰略價值。

過去兩年,民進黨完全站在「對抗」的思維,以買軍武、罵中國來彰顯自主性,全面貶抑、否定一切與中國有關的事物。面對未來美中的新局,民進黨政府不能永遠只打「民主價值」一張牌,要全面盤點經濟、科技、網路、生技等方方面面,自己有什麼可以超越中國的,才能在美中競爭的格局下,占有一席之地。

未來無論美中關係、美中台關係,勢必都是「既合作又競爭」,而不會經常出現過去兩年那種劍拔弩張的態勢,「反中、仇中」的政治紅利,也會逐漸遞減。但過去兩年,民進黨「反中」牌實在打得太順手,即便情勢已經大不相同,即便領導人有意識到問題,也未必有辦法改變。

【作者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