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足球「奇蹟少年」長大了,然後呢?

台灣企業甲級足球聯賽開踢,高雄市台電足球隊選手林昌倫上場比賽。
台灣企業甲級足球聯賽開踢,高雄市台電足球隊選手林昌倫上場比賽。

文/吳柏緯 攝影/林佑恩

4月底,距離俄羅斯世足賽進入倒數,台灣企業甲級足球聯賽開踢。這個國內男子足球最高賽事,場邊觀眾依然冷清。隸屬「南霸天」名門台電隊的高俊鴻、嚴和生、林昌倫、李健良北上備戰,4個場上有風的球員,下了場少有人認出。但時間倒回2006德國世足賽那年,他們在國內掀起的足球熱,曾一度足以與世足熱抗衡⋯⋯。

「爸爸有問我過,踢足球有什麼好的前途?」 「我說,我不知道。」 「他說為什麼不讀書?」 「我也說,我也不知道。」 「爸爸就講啊,你要踢就把一生踢完,就不要放棄!」

不要放棄,一生踢球,很難,特別在台灣。

2006年,記錄17名花蓮美崙國中足球體育班三年級的學生,備戰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過程的《奇蹟的夏天》,不只創下票房佳績,也奪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一時間,這群「奇蹟少年」的風采在台灣不輸給當年世足賽的席丹(Zinedine Zidane)、魯尼(Wayne Rooney)、「小羅」羅納迪諾(Ronaldinho)等眾星。

17名「奇蹟男孩」,如今僅剩高俊鴻、嚴和生、林昌倫、李健良4人還在場上馳騁。奇蹟終究沒有在那年夏天後發生,他們少年時熱血沸騰的故事也漸漸冷卻,被人淡忘。他們4人接受《報導者》訪問那天,是難得的休兵日,一行人坐在台北市區的一家速食店,聊著聊著,高俊鴻突然自嘲說:「在這裡訪問這麼久,也沒有人認出我們啊。」

比踢球更艱難的現實生活

當年9月紀錄片上映時,17名美崙國中三年級的球員主角已從國中升上高中,其中11人升上國立花蓮高農、6人就讀國立花蓮高中,也都成為當時球隊的主力,並為各自的學校拿下不錯的成績。然後呢?

很多人就沒有「然後」了,因為大多數的人在高中畢業後離開了球場。

經濟,是第一個考量。運動在台灣一直是弱勢少年脫貧手段,美崙國中足球隊的成員也多數來自經濟弱勢的原住民家庭。

「在國高中踢球,不但學校包吃包住,而且還有公費跟獎學金;但是上大學卻完全不是這樣一回事,雖然有部分補助,但是一學期大概就兩萬塊,根本不夠,而且還要支應學費與生活費,很多人的家庭經濟狀況本來就不好,這些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大負擔。所以也必須面對現實,找一份穩定的工作,」高俊鴻無奈的說,其他3人也都點頭附和。

高中畢業便是第一個難以跨過的坎。高俊鴻、嚴和生、林昌倫、李健良都表示,繼續升學是個艱難的決定,即便現在成為同儕間少數登上台灣足球金字塔上層的人,但在登頂的過程中,「放棄」這個念頭不時就會出現。

4人中唯一到花蓮高中就讀的嚴和生感觸最深。「那時選花中就是想要去讀書,然後繼續升學,但是剛上高中沒多久就受到很強的打擊,因為老師教的我都不懂。」

嚴和生口中的「打擊」,是從小一直累積而成的學科程度落差,即便學校老師針對體育班的課程更重視基礎,希望把這些球員遺漏的空缺補上,但是聽不懂就是聽不懂。而更不用說,除了念書之外,他們還是要訓練。

在有限的時間內把一件事情做好本來就不容易,更不用說兼顧兩件。「那個時候感覺是有點一場空,因為書沒有念好、球技也沒有練好、更不像他們幾個在花農有學到一技之長。唯一比較值得說嘴的,大概就是當我說我念花中,會獲得比較不一樣的眼神跟關注,但也就只有這樣。」

高三時嚴和生一度想去從軍。「其實有去報考軍校,想說沒有一技之長,從軍也是相對比較穩定。不過後來台體教練覺得我的球技還行,加上我還是想去大學找找在足球圈發展的可能性,所以又再回到足球的路上,就到現在了。」

靠著足球技術上了大學的4人,4年大學生活都在半工半讀中完成。

高俊鴻曾經同時打3份工,從餐廳的外場到街頭發傳單,甚至拿起鍋鏟炒菜,就是為了支應學費與生活費,讓自己能繼續踢球。「跟高中以前完全不一樣,大學時讀書與踢球是必須同時進行的,如果放棄學業的話,也就等於放棄足球。為了能繼續踢球,我什麼都願意做。」

台電足球隊高俊鴻(左起)、林昌倫、李健良與嚴和生賽後合影。
台電足球隊高俊鴻(左起)、林昌倫、李健良與嚴和生賽後合影。

其他沒能繼續踢球的「奇蹟少年」,現在有人當教練,還算是半隻腳踏在足球的圈子裡;更多人則成了潛水教練、刺青師傅、志願役軍人、保險業務員等等,完全脫離足球圈。「我們都覺得很可惜,因為很多人球技都比我們好,但就沒有繼續踢了。」雖然李健良輕描淡寫說出這句話,但可以感受這句話背後深深的無奈。

下一梯的「奇蹟少年」們

當年的「奇蹟少年」們長大了,新一批的少年仍接續在追夢的路上跟進。由於美崙國中的輝煌戰績,吸引不少想要踢球的孩子慕名前來花蓮,離鄉背井,也想挑戰生命的「奇蹟」。

就在他們的學長在台北備戰企業甲級足球聯賽同時,這群孩子也在育成學長們的同一個操場上揮汗苦練。

記者前往採訪那天,原本天氣晴朗的花蓮市區突然下起了大雨,在美崙國中操場上體育課的學生連忙收拾散落的體育用具,紛紛跑回教室。操場另一側的足球場,20多個身穿黑色與紅色球衣的足球體育班學生卻不畏大雨,反而踢得更起勁,在場邊的教練也不斷大喊,叮嚀著戰術與注意事項,因為隔天一早他們將啟程前往上海,進行為期一週的交流活動。二年級的徐國峻也是這次代表隊的成員之一。

花蓮美崙國中足球隊比完練習賽後回宿舍休息。
花蓮美崙國中足球隊比完練習賽後回宿舍休息。

「我第一次來美崙是小學五年級的暑假,那時候直接就和現在國三的學長一起訓練。我整個被嚇到,因為體能跟技術完全跟不上。」

到美崙踢球之前,徐國峻是新竹的足球俱樂部成員。原本只是因為朋友邀請才開始參加足球俱樂部,沒想到踢著踢著,就一路從新竹踢過大半個台灣來到花蓮。他說,「就是喜歡足球啊!」

「很辛苦耶!因為國小的基礎完全不一樣,就只能每天練、每天練。大概來了一年左右,我才覺得有跟上,但是技術還是有差。」徐國峻輕鬆的一句話,背後藏著太多外人看不見的汗水與付出。

近年來隨著資訊普及、足球在國內的能見度提升,加上越來越多家長願意花錢讓小孩接觸足球運動,即便只是當成休閒或才藝,因此除了過往學校體育班或代表隊,在地的足球俱樂部、社區足球隊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以足球俱樂部蓬勃發展的新竹縣為例,在新竹俱樂部執教多年的彭聖瑋觀察,目前縣內國小以下參與足球俱樂部或社區型球隊的小朋友,超過2,000人,年紀最小的甚至只有3歲。而且人數還在持續增加。

儘管台灣家長對於足球的支持度,比起過往有逐步提升,足球人口也在成長,但是把足球「當成興趣」與「當成職涯」,終究是不同的兩件事。不少送小朋友到俱樂部踢球的家長在談到這件事時,態度還是趨於保守。

不過徐國峻的媽媽選擇支持。

當孩子在小學五年級決定要走上足球這條路時,國峻媽媽便開始到處向學校與俱樂部的教練打聽,哪所國中踢球的條件與環境比較好、比較適合自己的孩子。她幾乎是無條件支持孩子踢球,只有一件事,就是不能荒廢課業。

「我覺得英文能力要好,才能跟別人交流、才能跟裁判溝通,而如果要當教練的話,該有的文憑還是要拿到。所以我告訴他,你要踢球,但是課業也不能放棄,不然即便你有再好的球技都沒用。」

兩年過去了,徐國峻在這點上做得還算不錯,守著和媽媽的約定,不過他也坦承,有時候還是會想偷懶。這個時候,媽媽的電話就會來了。

在送孩子到美崙國中前,媽媽不是沒有疑慮,「我當時也曾想過,讓他去美崙接受嚴格的訓練,可能會覺得太辛苦了而放棄。但沒想到,在美崙踢球反而讓他更堅定要走足球這條路。那我就是全力支持他。」

徐國峻在暑假過後即將升上國三,媽媽已經開始幫他打聽,高中應該去哪間學校踢球了。

職業足球聯賽是夢想的終點?

然而,只構築基層足球運動是不夠的。許多人把台灣足球真正的奇蹟,寄託在職業聯賽上。

「基層當然重要,但如果在足球運動的最頂端沒有一個讓人看得見的未來、沒辦法以此為生,你要怎麼說服家長,在台灣踢球是有出路的?」高俊鴻指的是,台灣應該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職業足球聯賽。

台灣不是沒有足球聯賽——從早期的企業足球聯賽、全國城市足球聯賽,到2017年改制的台灣企業甲級足球聯賽。以今年台甲聯賽為例,共有北市大同、高市台電、台體光磊、航源FC、國家儲訓、皇家蔚藍、台南市與台程獅共8隊參賽的規模,比賽地點遍及全台,不少國腳都參與其中,但仍只是半職業足球聯賽。

「台灣只要有一個職業聯盟,成立幾支職業球隊,就可以帶動台灣足球的發展——不只是人才培育,還有就業機會與帶動足球產業發展,」在美崙國中執教超過20年的教練陳春智認為,雖然成立職業聯盟也不代表所有踢足球的人都能登上這個最高殿堂,但是這對台灣發展足球運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他說,就像是美國打籃球的人那麼多,每年能擠進NBA窄門的人卻很少,但是由於籃球產業健全,很多無法成為球員的人仍能在這個產業中貢獻經驗,可以投入自己喜歡的工作。這是職業聯盟的價值。

新竹俱樂部教練彭聖瑋觀察,近年家長支持小朋友踢球的比例有上升,但是他不諱言,這樣的成長是有極限的。當整個足球環境沒有隨著家長的熱情變好,有一天當熱情碰到了天花板,家長就會體悟「這就是在台灣踢球的極限」。 請上《報導者》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