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通膨真的低? 前央行總裁:長期轉嫁油電成本所致

「中油台電只是表面壓低油電價,造成龐大虧損還是全民埋單。」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今(29)日,在中研院主辦的「當前通膨的因果與對策」論壇擔任引言人強調,在高通膨時代靠人為壓低物價,刻意降低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下同),恐對經濟效率、政府財政負擔與公平正義帶來長期的負面影響。

央行總裁楊金龍在論壇前主講「台灣的通膨與貨幣政策專題」提到,台灣靠「供給面措施」讓國營事業承擔成本,控制油電價,讓民生物價及CPI都相對歐美低,因此不需猛烈升息。許嘉棟回應,台灣實施的供給面措施偏離核心,不是讓物流更順暢,或鼓勵勞動者回市場提振經濟,而是考量政治刻意壓低物價,這反而會造成物流障礙,讓台灣經濟與國外脫鉤。

事實上,烏俄戰爭引爆全球能源危機,雖說電價氣價高漲是由台電中油扛下責任,體貼民眾所以不漲價,但國營事業虧損還是靠全民繳稅承擔。根據統計,台電今年前八月已虧損達1515億,預估到年底會虧到2000億,明年將增資1500億。中油預估到年底的虧損會達1800億,向經濟部提出「分年增資案」。

主計總處副主計長蔡鴻坤坦言:「依照立院規定,台灣一年最多也只能調漲電價6%。」目前台灣電力、燃氣、汽油在CPI計算的權數佔比相對南韓、新加坡、香港、日本、歐美都來得低,所以通膨率也相對低。不過,蔡鴻坤認為,台灣許多大宗物資舉凡黃豆、小麥、玉米、工業原料、能源都靠進口,物價會上漲,與台灣財政政策較無關,與國際物價飆漲有很大關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