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逾65歲每6人就1人憂鬱症 誤認老化恐忽略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31日電)台灣65歲以上每6名長者中就1人有憂鬱症,專家提醒,因誤認為老化現象、初期與失智症狀類似等因素而忽略,應先移除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強化社會網絡、休閒興趣等保護因子。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精神疾病,隨人口快速老化,老年憂鬱成重要議題,台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今天舉行「憂鬱症與老人照護」研討會,盼提出具建設性討論與建議。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以高齡者心理健康政策及挑戰為題簡報指出,台灣高齡化速度是亞洲之最,推估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並將於2036年進入極高齡社會,長者占比近3成。

邁向健康老化過程中,心理健康是重要一環,陳亮妤表示,但衛生福利部調查發現,台灣人平均每10人就1人罹患憂鬱症,65歲以上盛行率更高達16.7%,相當於每6名長者就1人有憂鬱症。

陳亮妤說明,3大原因導致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首先是誤認為正常老化現象,再來就是憂鬱症在長者的年代污名化問題較嚴重,因此抗拒就醫,第3個原因則是初期與失智的症狀類似,連帶診斷機率偏低。

根據衛福部在2015年到2017年針對老人心理健康調查,陳亮妤表示,55到64歲有最好的心理調適,75歲以上最差,而65到74歲則介於兩者之間;值得注意的是,75歲以上的女性,尤其居住在低城市化地區者,若與非配偶同住、身為主要照顧者等,更容易憂鬱。

從衛福部自殺通報統計來看,她提到,憂鬱傾向、罹患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居65歲以上長者輕生原因第1名,可見預防長者憂鬱重要性,將持續整合、布建並加強連結相關資源,未來也將納入科技應用。

對於老年人的憂鬱情緒,台北醫學大學精神學科教授兼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蔡尚穎強調,應優先移除可改變的危險因子,如身體疼痛、孤單等,並強化社會網絡和休閒興趣等保護因子。

他舉例,94歲女性個案家境優渥且與丈夫、兒子、媳婦同住,雖然本身有心臟病,但控制良好,仍可到公園、社區唱歌,結果今年2月使用骨質疏鬆藥物後全身無力,在家中接連跌倒3次。

蔡尚穎說,經復健科、骨科、神經內科檢查均無異常,可是個案一直覺得腰還在痛,因此不敢走動,乾脆包尿布、多臥床,動彈不得的狀況讓個案陷入焦慮,陷入失眠、吃不下導致體重暴跌,甚至萌發輕生念頭,後來在他建議下,個案開始調整生活作息,包括由家人推輪椅外出等,多補充高熱量營養品,情況逐漸好轉。

「非藥物治療很重要」,蔡尚穎強調,特別是老年人應採取減法而非加法的用藥策略,促進和增加健康行為,如保持適當的睡眠、合理飲食和適量活動,以及規律的日常活動時間,有助對抗憂鬱。(編輯:唐聲揚)11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