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遲早天降骨灰?高齡日本「屍體酒店」不足改推「氣球葬禮」

隨著時代演變,死亡不再是禁忌的話題,加上人們對於環保愈加重視,因此傳統的石碑墓園方式也逐漸被取代,尤其在高齡化的日本社會,據統計,2022年就有逾150萬人過世,面臨嚴重喪葬設施不足等問題,甚至出現所謂「屍體酒店」,臨時安置未火葬的遺體,每日費用7500至10000日圓不等,因此當地名為「Balloon Kobo」的公司,遂首創新型態「氣球葬禮」(Balloon Burial),又名「宇宙葬」或「太空葬」,要價24萬日圓(約新台幣5.2萬元)。究竟這種告別親友的儀式存在哪些意義和優缺點呢?

氣球葬禮(Balloon Burial)的精神意義與執行方式

首先,氣球葬禮會先將逝者進行火化,接著把骨灰裝入一個至數個透明或半透明的氣球,讓氣球逐漸升空,直到離地面約40至50公里的高度時,氣球便會在平流層自然爆炸,讓骨灰瞬間隨風散落於天際,以靈魂和人生記憶回歸天空的象徵來悼念往生者,同時在地面仰望逝者冉冉上升的親友,還會伴隨著悼詞、音樂、祈禱等其他紀念方式,表示對親友的敬意。

取自Pexel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取自Pexel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台灣殯葬業未來趨勢?氣球葬禮興起因日本社會高齡化

而這種特殊的告別形式,近來也在日本崛起,也引發各國關注,如南韓《朝鮮日報》就報導,在日本確實已有超過100人預約氣球葬禮,展現現代人對於死亡觀念的轉變。

取自Unsplash。攝影者Damon 17 o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取自Unsplash。攝影者Damon 17 o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另一方面,日本厚生勞動省也預測,2024年日本的死亡人數恐直逼168萬,證明火化形式明顯不堪負荷,也產生了種種環保問題。

可儘管氣球葬禮對亡者的敬意不減,還能解決老年人口眾多的社會結構問題,但輿論爭議依舊存在,並延伸出不同面向的污染問題。

氣球葬禮從信仰文化、民間風氣到生態環保都暗藏隱憂

如塑膠或橡膠製成的氣球,材料難以在大氣中快速分解,當這些塑膠垃圾墜落或積聚到陸地和水中,無疑會對野生動物、海洋生物造成傷害,害動物因嚼食而消化不良,甚至不慎遭纏繞而窒息等,變相成了潛在污染根源。

又假若氣球升空的動力跟天燈或熱氣球一樣,以點火方式進行,自然也存在火災的隱憂。

取自Unsplash。攝影者Gianandrea Villa。(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取自Unsplash。攝影者Gianandrea Villa。(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此外,飄搖在空中的氣球亦可能干擾飛機航線交通,造成飛安風險,而且死者骨灰「無差別」從天而降,對很民眾來說,容易出現觸霉頭、不吉利,甚至影響呼吸道健康的想法。

所以考慮到一層層的爭議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許多地區和國家其實都禁止或限制舉行氣球葬禮。

取自Unsplash。攝影者Charlotte Harriso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取自Unsplash。攝影者Charlotte Harrison。(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至於對氣球葬禮秉持開放態度的國家,則採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來製作氣球,如紙質氣球,並選擇合法適當的場地與時間,遠離水體與生態區域等,同時在紙氣球上加裝追蹤器,讓亡者家屬能隨時利用手機App追蹤氣球所在地,盡可能遵守當地法規,以降低對生態的衝擊,兼備尊重逝者、維護公共秩序的功能。

可就倫理面上,還是得回到人人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價值觀與情感看法等差異,畢竟對部分人士來說,看到骨灰撒落地面,終究可能害怕或不舒服,就算誰都無法確定自己是否吸入了逝者骨灰,微細粉末很難察覺或識別的。

效仿彰化「送肉粽」儀式公告!氣球葬禮各種永續解方

因此唯一能減少詬病的方式,或許是效仿台灣彰化地區的「送肉粽」宗教文化儀式,事先通知周遭居民氣球葬禮的活動時間和地點,告知範圍限制並引導交通,也公告相關安全警示和指示等。

取自達志影像。(示意圖)
取自達志影像。(示意圖)

無論如何,氣球葬禮都是一種獨特並具意義的死亡儀式,滿懷親友對逝者的愛與追思,這些信仰跟情感需求都應該得到尊重。而在台灣,其實也有氣球葬禮的服務,只是不普及,加上各區因不同政策、法規和環保要求,執行上也有所不同。

如果民眾真的覺得氣球葬禮背後有說不完的爭議,其實世界各地還有其他特殊的葬禮,好比:

水葬(海葬、湖葬、河葬)

這種葬禮常見於島國,許多文化都跟水有關的地區,方法便是將遺體安葬於水中,隨大海或湖泊飄洋而去。

綠色葬禮

綠色葬禮顧名思義,強調環境友好與永續性,所以除了必須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棺材,也要選擇天然墓地或樹葬,以及推廣綠色的紀念活動。

火葬後當肥料、製成鑽石

這方式是將遺體火化後,讓骨灰與肥料混合,用於種植樹木或花園,或打造成鑽石,象徵生命用不同方式的延續。

風葬(天葬)

這方式通常在高山或乾燥的地區,讓遺體直接暴露在大自然中,透過長期的風化腐蝕或生物啃食回歸大地,不少宗教廣泛使用。

社群網路平台公開紀念

伴隨發達的科技,平台和網站也能提供紀念逝者的服務,讓人民透過線上的頁面,隨時隨地分享回憶並留下思念的訊息。

取自Pexel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取自Pexels。(示意圖,非內容畫面)


總之,各種葬禮的精神意涵與實踐方式都有其相關規範,家屬如何安排都必須事前向當地殯葬業或宗教團體諮詢,避免心愛的人最後一趟重要旅程不慎觸法,失去原先悼念的重大意義。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看更多城市學文章:
薪水扣一堆勞退金、勞保老年給付,退休生病月領才1.7萬傻了?
房子與孩子只能選一個!台灣高齡媽媽與年輕媽媽分布在哪?
七八年級少子曝可怕斜率「台灣生不如死」蒸發退休金乾脆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