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前進法國 13部作品登專題影展
▲ (翻攝影展官網)
法國 / 吳念達 綜合報導
由文化部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與國家電影中心共同策劃、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主辦的《台灣「歹」電影》(Le cinéma de mauvais genre)專題影展,將於4月17日至5月2日在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放映13部60至80年代初期的台灣商業片,其中「台灣藝術電影之父」潘壘導演的《颱風》及影視雙棲辛奇導演的《地獄新娘》二部作品,皆為國家電影中心數位修復完成後首次對國際發表,讓法國影迷了解有別於國際上眾所周知的「台灣電影新浪潮」作品,並從電影史的角度爬梳台灣電影與歷史進程。
《台灣「歹」電影》專題影展的13部經典電影皆為一時之選,多部電影甚至在當時上映後就未曾再大銀幕放映,此次選定由台灣藝術電影之父潘壘於1962年編導的《颱風》作為影展開幕片即為一例,該片在當時民情仍保守年代,大膽描寫中年女性因感情生活苦悶而出走的故事。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陳斌全博士表示,《颱風》甫由國家電影中心修復完成,作品可見早期阿里山的美景,為深化國影中心及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的合作關係、建立台法文化交流,《颱風》數位修復版將在巴黎全球首映,並希望透過影展播放,讓更多歐洲觀眾了解潘壘及其藝術成就。
文化部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與法國國家電影資料館長期合作,雙方曾分別在2010年及2016年共同策劃,推出楊德昌與侯孝賢個人回顧影展。此次推出《台灣「歹」電影》專題影展,係由法國電影資料館台灣電影史學者倪娃法(Wafa Ghermani)協同策劃,倪女士長年研究台灣電影,她表示從60年代開始,台灣開始拍攝台語片,片中以台語發音,故事具有荒誕滑稽的美學,主角更是呈現永遠的叛逆,特別是不少離經叛道的女性角色,似乎隱喻對抗著儒家大男人主義模式的官方國語片。從這些所謂的「壞」電影中已經能看到新電影反映台灣現實生活、反權威、反健康寫實的影子,更可說正在醞釀新電影風潮,它們多為復仇故事,反映當時台灣創作者希望用自己的方式說故事,並開闢軍教片、瓊瑤片、武俠片之外更具複雜性的類型影片。影展主題更是承接「壞」電影的脈絡並取其台語發音,以「歹」字引吸觀眾目光,既帶點挑釁,也頗引人遐思。
除了台語片之外,此次專題也包括80年代的剝削電影「台灣黑電影」中,幾部最耳熟能詳的作品。黑電影片中的女主角大多穿著大膽清涼,以所謂女性復仇、肉慾犯罪、與黑社會為主題,在當時施行電檢制度、「新浪潮」電影尚未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年代,這些電影成為票房保證,另一方面也隱喻台灣在戒嚴解除前的社會鬱悶,以及台語被消音的內心吶喊。片單包括被視為社會寫實電影濫觴的《錯誤的第一歩》,根據男主角馬沙的同名自傳性小說拍攝而成,講述殺人犯墮落悔改的心路歷程;而《女性的復仇》為台灣社會寫實片中女性復仇主題代表作,影后楊惠姍更以此片打響名聲。
《台灣「歹」電影》(Le cinéma de (mauvais) genre)專題影展完整片單:
《錯誤的第一步》
《女性的復仇》
《瘋狂女煞星》
《大俠梅花鹿》
《三鳳震武林》
《天字第一號》
《上山》
《跑道終點》
《地獄新娘》
《危險的青春》
《颱風》
《風流的胡老爺》
《三八新娘憨子婿》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巴黎傳台灣留學生上吊輕生 現場發現抗憂鬱藥物
習近平訪法會馬克宏 簽15項商業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