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小曉」澳洲首映 訴說過動症孩童世界

(中央社記者楊淳卉墨爾本31日專電)描述過動症孩童的台灣電影「小曉」昨晚作為第3屆「墨爾本台灣影展」開幕片與澳洲觀眾見面,導演靳家驊也親臨。他表示,希望與澳洲朋友一起探討如何用更好來面對個別遭遇的孩子。

「小曉」描述患有輕微過動症(ADHD)國小五年級孩童的故事,飾演主角「周小曉」的演員林品彤以12歲之齡奪得第24屆金馬獎最佳新演員,成為金馬獎史上最年輕影后入圍暨得獎者,使得電影關注度更加水漲船高。

靳家驊接受中央社採訪表示,他很開心「小曉」能到澳洲與澳洲觀眾見面。他提到,現在小朋友的生活與人際關係比過去複雜得多,他們需要有更大的勇氣才能按照想要的樣子過活,希望澳洲觀眾在觀賞完電影後,大家一起探討,澳洲與台灣孩童在小學階段的遭遇有何不同。

靳家驊也提到,他在電影製作前歷經長時間田野調查後發現,在台灣,過動者孩子無論是就讀私立或公立學校,遭遇都非常類似,然而,當這些孩子有機會轉到西方的學制學習,卻有更大的機會改善。因此他希望能與澳洲觀眾一起探討,澳洲如何對待個別遭遇的孩童,台澳又有何差異,如何用更好的方式來面對他們。

靳家驊在開幕片映後座談分享,「小曉」的原型就是他女兒,他曾經認為女兒可能是過動症,但隨著年齡增長,發現女兒只是較為活潑。過動症孩童議題還會連結到許多議題,不只是電影裡呈現的母女關係,還包括在教育體制如何面對個別差異的孩童。面對這樣的孩子,多數是家庭的女性在面對。

靳家驊也提到電影中父親及老師兩位男性角色設計,他們表達了男性在家庭與親職角色有必要性,卻總是來來去去,將親職責任外包給老師、補習班。

靳家驊也說到,老師普遍被認為是高高在上的人物,但在現實教育場域,老師卻得要討好所有人,因此很難做得完全,有時候,教育者甚至要倚靠謊言來引導孩童。他想藉此傳達、也請大家一起思考教育者的難處。

電影不斷呈現母女、家庭、校園中的緊張關係,靳家驊直言,「我不是用很溫暖陽光的方式去描述這個故事」,他試圖真實呈現戲中角色,例如大人會有錯誤,但小孩不代表天真或完美,小孩不總是那麼可愛。

靳家驊最後分享他對片中「鳥籠」、「貓頭鷹」意象的詮釋,他表示,「小曉」是主角周小曉的成長故事,她被父母背叛、被同學集體霸凌,之後開始歪著頭,象徵她對世界的困惑。直到小曉在電影尾聲的颱風場景,被自己試圖自鳥籠營救的貓頭鷹攻擊,小曉終於懂了「世界就是這個樣子」,她歪向一邊的頭也終於恢復了,並能在最後一幕回頭安撫她的母親。(編輯:高照芬)11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