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視史首次橫越南北極!舒夢蘭守護地球寫歷史

▲舒夢蘭寫歷史!推出台灣電視史上第一次橫越南北極史詩級巨作。
舒夢蘭寫歷史!推出台灣電視史上第一次橫越南北極史詩級巨作。
▲國王企鵝是世界上第二大企鵝,南極是牠們的最大繁殖地。
▲國王企鵝是世界上第二大企鵝,南極是牠們的最大繁殖地。

遠征近60個外景地,距離5萬8千公里可繞地球2.4圈

金鐘主持人舒夢蘭籌畫4年、拍攝2年,終於完成自然科學紀實節目《守護我們的星球》,以地球最後僅存的冰凍極地 — 南極、北極與太平洋深海做為場景,共記錄了82種克服極地嚴酷環境、生存繁衍的驚奇物種為敘事主角,真實呈現南北極宏偉壯麗、震懾人心的自然奇景。

▲在德瑞克海峽兇猛的浪濤中,舒夢蘭仍盡力報導。
▲在德瑞克海峽兇猛的浪濤中,舒夢蘭仍盡力報導。
▲「尖叫60度海峽」海相險峻,舒夢蘭又暈又吐好幾輪。
▲「尖叫60度海峽」海相險峻,舒夢蘭又暈又吐好幾輪。

船行「尖叫60度海峽」,採訪團隊驚嚇到沒有畫面

舒夢蘭團隊首先前往南極,走海路必經之地,是有「尖叫60度海峽」之稱的德瑞克海峽,由於缺少可以阻擋天候的陸地,海風和洋流影響劇烈,海相惡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航道之一。

舒夢蘭搭乘的船隻被海流翻捲,團隊三人幾乎無法站穩,又暈又吐好幾輪,相當狼狽,總算稍微平息,職業病上身的舒夢蘭馬上問攝影:「有沒有拍到我的慘狀?」才發現不只她自己,攝影也被折騰得無法好好掌鏡。

▲大翅鯨在海中飛身而起的英姿甚是曼妙。
▲大翅鯨在海中飛身而起的英姿甚是曼妙。
▲團隊拍下大翅鯨泡泡網捕獵法的珍貴畫面。
▲團隊拍下大翅鯨泡泡網捕獵法的珍貴畫面。

世界盡頭滿滿驚奇生物,見證大翅鯨泡泡網捕獵法

劇烈的海風和洋流雖然造成恐怖的尖叫60度海峽,但也因為海浪不停翻攪,將海底豐富生物翻上海面,餵養了多種動物,也讓南極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地方,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磷蝦」,磷蝦是大翅鯨的主食,牠們一次會吃掉上百萬隻。

為了滿足飲食需要,大翅鯨發明獨特的「泡泡網捕獵法」,由多隻鯨魚分工圍成圈將磷蝦包圍,其中一隻大翅鯨發號施令,所有的鯨魚一起吐泡泡讓磷蝦無法從縫隙中逃脫,接下來就可以安心飽餐一頓。

舒夢蘭記錄下圍捕全程,讚嘆鯨魚的智慧過人,更極為難得拍下大翅鯨張口瞬間,牠們是少見的「無齒之徒」,口中沒有牙齒,透過無數的鯨鬚將小魚小蝦困住,再將多餘的海水濾掉後進食。

▲舒夢蘭身後是數以萬計的國王企鵝寶寶正在等待爸媽回家。
▲舒夢蘭身後是數以萬計的國王企鵝寶寶正在等待爸媽回家。
▲國王企鵝的天敵是豹形海豹,此則為與海象和平同框的畫面。
▲國王企鵝的天敵是豹形海豹,此則為與海象和平同框的畫面。

國王企鵝透過叫聲辨識親子,唯一天敵是豹形海豹

南極是國王企鵝的最大繁殖地,舒夢蘭在南極親見成千上萬隻國王企鵝寶寶,在陸地上等待著出海捕魚的爸媽回來餵食,牠們等著無聊時,也會像人類小朋友一樣和同伴密商、策畫逃跑。

舒夢蘭更對親鳥覓食上岸後,竟然能在上萬隻企鵝寶寶群中透過獨特叫聲辨識彼此,感到無比驚奇。

國王企鵝在南極陸地上幾乎沒有天敵,唯一的敵人是海中的豹形海豹,牠們會狩獵捕殺落單的企鵝寶寶,也會在海中追捕出外覓食的企鵝爸媽,在大自然中,力求生存只是每天的日常。

▲地球暖化,北極熊無法從海中獲得食物,不得不在凍原上尋找獵物。
▲地球暖化,北極熊無法從海中獲得食物,不得不在凍原上尋找獵物。
▲地球暖化造成海冰消失,北極熊難以覓食。
▲地球暖化造成海冰消失,北極熊難以覓食。

全球獨家!舒夢蘭團隊記錄北極熊狩獵馴鹿

暖化影響逐年加劇,北極冰川加速崩解,北極熊已經找不到 (足夠大) 海冰搭乘捕魚,無法從海中獲得食物,牠們不得不自尋出路,讓舒夢蘭團隊驚訝發現,北極熊竟在凍原上追捕馴鹿!

保育科學界近年才從北極熊的食物殘骸中,發現北極熊會吃馴鹿,但始終未能拍到,舒夢蘭團隊在北極記錄近一個月,終於拍下全球獨家北極熊在陸地狩獵馴鹿的珍貴畫面。

馴鹿細長的四肢能快速飛奔,但遇上冬天風雪來臨,細長的腳陷入深雪之中,就是北極熊獵捕的好時機;而北極熊跟馴鹿相反,碩大厚實的熊掌非常適合踩在雪地,因此冬天便是最佳獵捕時機。

▲南極冷冽侘寂之美。
▲南極冷冽侘寂之美。

舒夢蘭13年後重返南極,再次感受人類文明的衝擊

連續10屆金鐘獎入圍、榮獲7座獎項的舒夢蘭團隊,南極是她的原點。13年前舒夢蘭首次踏上南極,為自然之美所震懾,開啟她的生態紀實旅程。十多年過去,人類文明的衝擊,舒夢蘭希望再次記錄、審視。

她透過實際參與台灣科學家遠赴極地的探勘研究,並與國際科研計畫成功串聯,在觸動人心的生態奇景與科學調查的驗證下,深度探討全球暖化與人類汙染,對於地球生態與珍貴物種的影響與浩劫,認知到人類生存與極地生命息息相關,進而喚起世人守護地球環境的力量。

該節目於本週六 (6/8) 晚間9點,在東森新聞51頻道,與我們一起跨越南北極「守護我們的星球」。

(文圖提供/東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