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非典型猴痘 臨床難察覺易誤診

猴痘病毒在歐美肆虐,也入侵台灣,國內病毒學專家認為,這波猴痘疫情,並不會出現過往大顆水泡的典型症狀,臨床難以察覺,加上猴痘主要透過接觸、飛沫傳染,如果家人間共用衣物、床單,感染風險大幅提升。目前WHO建議,不用大量施打疫苗防範,不過疾管署已著手採購第三代天花疫苗,初步規劃提供三類對象施打,包括醫護人員、密切接觸者,以及實驗室人員。

猴痘病毒擴散到全球多國,一旦感染,四肢會陸續出現水泡、皮疹,看了怵目驚心,國內專家提醒,台灣首例猴痘個案,病灶非典型症狀,臨床難以診斷。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 施信如:「猴痘之前從動物傳到人身上的時候,通常長滿很多疹,也比較大顆,這一次的話,它有時候是比較小,發燒情況也沒有那麼嚴重,的確是有比較不容易察覺。」

中國附醫副院長 黃高彬:「他會非常地極度的倦怠,同時我們可以發現,淋巴病變也會出現,很容易導致被誤診,或者是被認為是其他的疾病,看病的時候,特別是醫師,一定要問他的旅遊史。」

目前這名患者已安排住進負壓隔離病房,猴痘潛伏期大約兩到三周,還沒發病前,就具有一定傳播力,同住家人更是高危險群。再加上衣物、床單,如果共同清洗,染疫風險也跟著提升。

林口長庚兒科急診醫師 吳昌騰:「猴痘病毒其實可以透過皮膚一些黏膜密切接觸,或是他的皮膚疹,這樣的接觸就會傳播,但是也會透過他使用過的一些衣物,或是毛巾也是可以傳播的,這是WHO網站上已經確定有這樣的傳播途徑。」

面對猴痘,除了疫苗,專家表示,酒精消毒可以破壞猴痘病毒外套膜,進而殺死病毒。如果防疫做得好,就不用擔心猴痘會像新冠病毒一樣,釀成大規模傳播。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新加坡慈濟快樂親子成長 後疫情時代轉實體課
與上人相約雲端 藍毘尼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