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位女棒球裁判劉柏君:我不希望我只是個案,我要從「我」變成「我們」

文/:楊竣傑 出處/Cheers雜誌 圖片來源/陳應欽

今年3月底,39歲的棒球女主審劉柏君名列美國《富比世》(Forbes)雜誌「2018年國際體壇最具影響力女性」(The Most Powerful Women in International Sports )第19名。這份排行榜是依據個人或公司來自體育界的總營收、媒體曝光度、影響範圍與在運動領域的社會影響力來評比,今年共有3位華人入選,劉柏君之外,還有NIke集團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經理董煒,和新民晚報體育記者華心怡。

消息傳出當下,劉柏君正在香港參加國際棒壘總裁判講習,雖然媒體都急著打電話問她的回應,但劉柏君只是在Facebook上道謝:「老實站裁判練功才是根本」,還自嘲「窮人也能上《富比世》」。

雖然口吻半帶著玩笑口氣,但她走過的路,卻沒有一步邁得輕鬆。劉柏君是台灣第一位得到中華民國棒球協會認證的女裁判,去年不但獲選台灣十大傑出女青年,也入選美國國務院和espnW合作的全球運動導師計畫,赴美學習行銷、贊助、網路直播、賽務和人才培訓的實務經驗。

棒球是台灣的全民運動,但當棒球碰上女性,中間卻有堵看不見的高牆。

「男生可能只要站10幾場壘審就能當主審,我卻站了一年……真的滿不爽的,」

劉柏君細數,只要她戴上裁判帽,就有人冷嘲熱諷:「女生摸球,球員會生氣喔」、「女生的判決別人無法信服」、「我不敢坐女生坐過的椅子」。更有裁判討論規則時,當著眾人的面對她說:「查某人妳懂什麼(閩南語)。」

說起種種宛如「霸凌」的情節,劉柏君語氣間,還是覺得難以置信與氣憤。她停頓了幾秒後說:

「氣也沒用,沒人願意替我講話。而我更困惑:這樣的環境是對的嗎?」

她覺得,至少應該有人站出來制止這些言論,但實際上,類似的聲音卻從來沒停過。她的壓力不僅來自必須證明自己在球場上的專業,更多的是與生俱來的「性別」。

頂著台灣首位女裁判稱號,在諸多不利條件的現實下,不服氣的劉柏君拼命爭取,終於在2008年獲得當主審的機會。不少人得知消息後,特地跑到新店的球場等著「看笑話」。

不過,在世界盃棒球賽擔任澳洲國家隊翻譯與少棒志工期間,她早就開始暗中準備,那一篇,雖是她首度站在本壘板後方,卻遊刃有餘,絲毫不顯生澀。

2011年從Jim Evans學校回來後,本來很期待可貢獻些什麼,但卻無疾而終;直到2015年邀4名中華職棒裁判去Harry Wendelstedt學校,我才恍然大悟,

我站得再怎麼好,人家只會說:『因為妳是劉柏君』,」

看似開花結果的棒球路,依舊起起伏伏,反而開始讓劉柏君回頭省視起一路行來的軌跡。她認為,一開始以為自己努力堅持、做得到,就足以證明其他女生「也可以」,但她畢竟只是個案,因此,劉柏君開始將眼光放在學習領導、組織上,甚至編寫棒球裁判教材、推廣女子棒球運動,好讓「劉柏君」能愈來愈多,從「我」變成「我們」。

更多《Cheers》的文章: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Cheers快樂工作人網站》
本文由《Cheers快樂工作人》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