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條鐵道 清朝時期蓋的

台灣鐵道史歷經清朝、日據時代及國民政府,橫跨三個政權。鐵道文史工作者說,劉銘傳屬於政策推動者,對台灣現代化有相當重要的貢獻,但鐵道政策未必成功,所以日本時期並未沿用舊鐵道,而是重新規畫路線興建縱貫線,縱貫線也確實顛覆台灣現代化的演變。

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理事長古庭維說,劉銘傳是洋務派,1885年劉銘傳從大陸被派到台灣當巡撫,在台推動洋務運動,也就是自強運動,並於1886年上奏慈禧太后要在台灣興建鐵道,1887年台鐵局正式成立,當時名為「全台鐵路商務總局」。

古庭維說,台灣的鐵道只比大陸晚6年興建,台灣當時尚未開發,除了鐵道建設外,劉銘傳還推動軍火工業、工廠、電力、郵政系統,為台灣帶來現代化。

古庭維表示,劉銘傳僅在台灣5、6年的時間,1891年離開台灣,1893年台北到新竹的軌道通車,當時行經新莊,1895年日本人來台,只是1898年北台灣發生大洪水,鐵道橋樑被洪水沖走。

古庭維強調,台灣鐵道的開發絕對是劉銘傳的政績,但關鍵在於這條鐵道並不好用,日本人接手後,並沒有按原路線修回去,1901年將路線重新規畫,改走現在的板橋。劉銘傳當初興建的基隆至新竹段鐵道,在台灣僅存不到10年。

台鐵文化志工隊長俞秋苓說,台灣被割讓給日本後,日本人認為鐵道在國防上扮演重要角色,又考量台灣物資富饒,要運送木柴、茶葉、軍隊等均可利用鐵道運送,所以日本人才會再蓋縱貫鐵道。

古庭維說,北部軌道有劉銘傳的基礎在,但南部沒有,在日本人眼中,被洪水毀壞的鐵道並非一條成功的路線,所以日本人重新選擇路線,興建縱貫鐵道,縱貫線的通車徹底顛覆台灣近代史的發展,長谷川謹介的縱貫線鐵道建設,確實較能穩定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