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將升空 一文了解夠觀測海面的「獵風者」

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今(14)日從國家太空中心正式起運,將從桃園國際機場送至法屬圭亞那發射場,預計於9月搭乘織女星火箭升空。

  • 台首枚自製氣象衛星 獵風者今起運預計9月升空

獵風者是什麼?

獵風者英文名稱為Triton,取自希臘神話,意思為海的信使,是全球少數能夠觀測海面資料的氣象衛星。該計畫從2013年啟動,經過多年的設計與測試,於2019年完成首次全功能測試,是繼福衛五號後的第2顆自製衛星,同時也是首顆自製氣象衛星。

行政院院長陳建仁在起運儀式上指出,「國際的自製衛星標準是35%,而獵風者有83%的自製率。」

科技部科普網站科技大觀園指出,獵風者衛星的零件由超過20家台灣廠商參與研發製造,其中關鍵零件,如GPS接收機、光纖陀螺儀、推進系統等,也都是本土製造。

  • 台灣進入太空元年,產業面臨哪些挑戰?【獨立特派員】

獵風者能做什麼?

國家太空中心(TASA)指出,獵風者搭載太空中心自行研發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Reflectometry,GNSS-R),會在約600公里高的低軌道上運行,蒐集資訊。

有些人稱獵風者是新時代的氣象衛星,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說,關鍵在在於上頭裝載的GNSS-R系統,「這個資料應用是過去10年才出現的科學研究。」

GNSS-R系統能夠分析衛星傳回的資訊,進一步推算浪高與風速,是現在氣象衛星鮮少達成的功能。

吳宗信表示,他們期待獵風者能夠強化台灣的氣象科學研究,並增加預測品質,「它每天可以傳送7萬筆資料,並且能夠在激烈天氣,例如颱風生成初期就進行觀測。」

國家太空中心說明,過去都是透過雷達、衛星、地面測站、海上浮標、探空氣球等方式蒐集氣象資料,但這當中有許多種方式都無法接收到海面資料。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指出,「海面上的資料非常少。獵風者衛星就是在測量海面上的風,剛好可以補上這一塊。」

獵風者搭載的系統將可以提供更即時、詳細的海面資料,用於颱風路徑及強降雨預測,以及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

  • 台灣第2顆自製衛星「獵風者」 可有效掌握颱風發展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以棒球形容獵風者對台灣氣象研究的助益,如果有衛星,就像上去當投手,你知道要投什麼球給捕手(地上),而不是等著接球。

吳宗信進一步指出,獵風者加上現有的6顆氣象衛星,將可望讓台灣成為國際上重要的氣象資料輸出國。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台首枚自製氣象衛星 獵風者今起運預計9月升空
台灣第2顆自製衛星「獵風者」 可有效掌握颱風發展
國產衛星「飛鼠」、「玉山」 將於1/21在美升空

看更多相關新聞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 「獵風者」啟程赴南美
獵風者衛星 助颱風觀測更精準
「獵風者」衛星台灣製造 產學研20單位組國家隊上太空
台灣太空經濟已成形 預估近五年總產值達3000億
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啟運 蔡總統:台灣製造飛向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