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8處鄉鎮特色醃漬物 齊聚迪化207

「醃漬」有著先人智慧,經由調味料如鹽、糖、醋、油、醬油等,讓食物得以保存,增添新風味。推廣台灣常民生活文化與老房子再利用為理念的迪化207博物館,近日以「醃漬-封存美味」特展,呈現早年市井生活樣貌。

迪化207博物館的問卷調查顯示,台灣人最喜歡的醃漬物前五名分別是:台式泡菜、豆腐乳、鹹豬肉、筍乾與剝皮辣椒。醃漬除了在日常生活食用之外,也能呈現各地的物產特色及勾勒旅遊記憶,此次展出便網羅南投竹山的醋酸筍、雲林口湖的烏魚子、宜蘭的鴨賞、蘭嶼的飛魚干等台灣18處鄉鎮特色醃漬物。

迪化207博物館創辦人陳國慈女士指出,醃漬美食已是當代餐桌上點綴的菜色之一,過去先人透過醃漬保存食物,季節更替時取出食用,醃漬把食物壽命延長及再利用,如同我們現在環保的概念。例如冬季盛產白蘿蔔,農家會將剩下的蘿蔔製成菜脯,蘿蔔葉曬成梅乾菜,作為儲備糧使用,醃漬的過程展現對食物的珍惜,封存食物的美味。「透過醃漬展來提醒大眾吃不完別浪費,換個方式讓食物得到充分的運用,一起珍惜食物」。

特展亦展出各種百年來與醃漬相關的器物,由新竹關西收藏家葉國平先生提供,每種大小不同的陶甕,各有獨特處,如防止老鼠偷吃油的油甕、發酵紅麴的紅麴甕、醃菜用的菜甕、以及保存醃漬物的保存甕等,從陶甕的口徑與構造,可分辨其不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