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2023國防報告書:中國航母福建艦為何成為焦點

台灣國防部9月公布了兩年一度的2023年《國防報告書》,由於此次是在兩岸情勢仍然緊繃以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台灣首次公布的官方軍事報告,格外引起區域關注。

外界觀察到,這亦是台灣總統蔡英文任內最後一次發佈的國防白皮書,與2021年的報告書相比,有關中國大陸軍力威脅台灣的討論篇幅增加近兩倍。報告並特別提及,中國大陸海軍計劃於2025年服役的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成為台海防務的聚焦點。

除此之外,目睹烏克蘭戰爭,台灣在防衛戰術上的調整,包含「全民備戰」或與盟友的軍事協作等都在這次報告中直接有所論述。

台灣國防部智庫「國家安全研究院」鍾志東博士向BBC中文分析稱,過往台灣的防衛白皮書強調「近海絕戰,灘岸殲敵」——這是指將決戰的空間,鎖定在台海邊防,由常備軍隊(打擊部隊)負責作戰。但是,2023年的報告首次強調「縱深防衛」,即是將防衛空間從海防邊境延伸到島內領土,強調了「全民備戰」的重要性。

鍾志東補充說,這也是為何報告書說台灣會積極建立並提升「後備部隊」及「軍民一體」戰略,強調邊防及領土作戰同等重要。

中國軍事專家、美國史丹佛大學弗裏曼·史波格利國際問題研究所(FSI)研究員梅慧琳博士( Oriana Skylar Mastro) 則向BBC分析說,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台北認為北京祭出武統的可能性很明確,因此導致了台灣一些防衛政策的變化,例如要將兵役服役期從4個月回調到1年,並將防衛焦點從更傳統的軍事系統轉向擴大「非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fare)的能力等。

台灣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在金門進行金門島反侵略演習(2019年5月25日資料照片)
台灣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在金門進行金門島反侵略演習(2019年5月25日資料照片)。

「福建艦」為何引起台灣關注?

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在2022年6月下水,舷號18。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道稱,這是中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採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八萬餘噸。該艦下水後,將按計劃開展系泊試驗和航行試驗。中國前兩艘航空母艦分別為「遼寧艦」與「山東艦」。

事實上,之前從「遼寧艦」到「山東艦」,都一直是中國全球海權崛起的象徵。因此,在台灣2023年國防報告書中,台北直接提到,與「山東艦」和「遼寧艦」相比,「福建艦」有望為中國提供真正的航空母艦能力:「另一艘航空母艦『福建艦』預計將於2025年完成海試後服役,滿足解放軍對全面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的需求。」

亞太軍事防衛專家、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 研究員長尾賢(Satoru Nagao) 博士向BBC中文分析稱,「福建艦」與「山東艦」及「遼寧艦」相比,差別在於彈射器。 他強調,因為中國選擇了30噸級重型戰鬥機殲-15作為航空母艦戰鬥機,其重量太重,無法從短跑道起飛(殲-15起飛時的重量接近30噸,而其他國家常見的重量為20噸,例如美國的F/A-18起飛時重量是23噸)。

因此,殲15需要高階彈射器才能從航母較短的跑道上起飛,但在目前的兩艘航母上,「山東艦」和「遼寧艦」沒有足夠等級的彈射器,起飛時因此需要透過減少燃油和武器減輕重量後方能起飛,在起飛過程中業已消耗了大部分燃油。長尾賢認為,若福建艦能裝備足夠等級的彈射器,便意味著解放軍首次擁有十分完整且強大的航母能力。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U.S. Naval War College)詹姆斯·霍姆斯(James R. Holmes )教授也向BBC中文分析說,「福建艦」標誌著中國軍事技術進步,不再使用滑躍式的起飛坡道,而是採用了類似美國航母「福特」號上所使用的電磁發射技術。「『福建艦』是未來能與美國海軍媲美的核動力航母的一個跳板。這引起了台北的關注。」

霍姆斯表示,除此之外,「福建艦」顯示的是解放軍規模擴大,在戰爭發生時間能夠大規模集結作戰力量。擁有三艘航母並在海上部署,意味著解放軍海軍指揮官和他的政治領袖可以依靠有一艘甚至兩艘的航母,全年無休的地隨時凖備軍事行動。他說:「過去美國海軍原則設定了3:1的軍力部署比例,將船隻部署在遠離美國本土的地方,而現在解放軍可能會達到甚至或超越這一比例,因為軍艦主要在領土附近操作,免去長期部署的困難。因此中國的航母力量(對手來說)不再是偶發的威脅,而是持續存在的威脅。」

那麼,除了威脅的時間無間斷來說,對台灣來說,所謂「中國威脅」的區域是在何處呢?

史丹佛大學梅慧琳教授表示,倘若解放軍試圖實施一種封鎖戰略,試圖從各個方向扼制台灣,那麼航空母艦對解放軍來說,是有助於在台灣東海岸,也就是西太平洋,威懾美軍試圖進入打破中國封鎖戰略進而協助台灣的努力。她告訴記者,若美國介入兩岸戰爭,並且戰爭變得拖延,衝突劇烈擴大,「航母也可能有助於在更遠處發揮作用,譬如在南海。」

她說,「福建艦」引起台北關注的原因是,若兩岸爆發戰爭,台灣極有可能面臨著「封島」(blockade scenario),或可能是面對長期戰爭的情境。

長尾賢也觀察到,若中國海軍搭配使用「福建艦」的戰術成功,那麼解放軍能在台灣東岸,太平洋西側部署強大的軍力。因為,台灣在東岸險峻的高山內,儲備了重要彈藥和其他戰爭物資。若解放軍在此區域部隊成功攻擊了這些彈藥和補給站的入口,將給台灣帶來關鍵打擊,切斷台軍與日本、菲律賓和美國的連結。他表示:「這種封島孤立的局勢將考驗台灣的士氣,並可能使民眾更容易投降,接受中國統一的提案。」

他向記者強調,近期解放軍在台灣東岸部署了航空母艦、水面艦艇、轟炸機等進行了多次軍演,離台灣本島不遠。其中潛艇活動特別至為關鍵,因為如果北京部署足夠的潛水艇,就可以透過攻擊和布水雷來封鎖台灣,加上解放軍提高航母能力,對台北來說,封島這種最壞的情況就會成為現實。

不過,長尾賢也認為,為了阻止解放軍在西太平洋的部署,美國、日本以及「澳庫斯」(AUKUS)安全協議規劃下澳洲核潛艇和台灣自造潛艇的角色開始浮出。他告訴BBC,美國核潛艇和日本潛艇相對較強,因為中國的反潛能力有限。 而蔡英文任內主導的「潛艦國造」計劃, 有日本、印度等跨國公司的參與,也是台方反制解放軍封島的焦點。

台北目標是計劃在2025年向台灣海軍交付八艘潛艦中的首艘。
台北目標是計劃在2025年向台灣海軍交付八艘潛艦中的首艘。

烏克蘭戰爭的啟發

除了「福建艦」之外,今年的報告還強調了烏克蘭戰役對台灣軍事戰略部署的若干啟發。

其中包含這幾年在台灣輿論特別關注的「不對稱戰略」以及「全民備戰」,軍民協力的重要性等。其中,無人機再次成為報告的亮點。「我們可以從俄烏戰爭中看到,烏克蘭人民和軍隊表現出了團結一致、對抗大敵入侵的意志和保衛國家的決心。」報告書中說。

台軍在海灘上進行演習
蔡英文政府計劃將兵役期增加到1年,而不是目前的4個月。台北正在重整其軍事戰略。

霍姆斯告訴BBC中文,從烏克蘭戰爭中,台灣該學習到需要全面採取「非對稱作戰」,部署旨在擊敗跨海侵略艦隊的武器系統,譬如大量部署陸基反艦導彈、配備導彈的巡邏艇、各種類型的無人機和精確的水雷區,「以及如果能夠及早生產的話,還需要潛艇,以使台灣海峽對中國的登陸艦隊成為禁區。」

但霍姆斯也強調,如果台方能夠做到這些事情,就可以威懾或擊敗對手的入侵,從而改變中國的戰略。他說:「不幸的是,在如中華民國海軍和空軍等官僚機構中,陳舊的習慣難以改變,包括傾向於用於傳統戰爭的大型昂貴平台,比如大型戰艦或戰鬥機。儘管台灣已經從烏克蘭戰爭中學到了許多知識,但需要更進一步根據所學知識採取行動。這是一個政治問題。」

梅慧琳在前陣子剛訪問過台北,並同美國智庫與蔡英文見面,她認為台灣社會從烏克蘭學到的課題,有很多判斷仍需要釐清。梅慧琳向BBC中文解釋,她觀察到台灣一些民調顯在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台灣人對於美國是否會保護台灣的信心下降,原因是台灣人認為美國沒有派遣美軍到烏克蘭領土作戰。

但她指出,對於烏克蘭,美國並沒有有出兵的承諾,「而且,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希望確保對烏克蘭的承諾最小化,主要是為了能夠站在有利的位置保護台灣。」

還有,一些調查顯示台灣民眾認為,若台海爆發戰爭,美國不會派遣軍隊,而是會派送武器給台灣抵禦解放軍。據此,梅慧琳說台灣與烏克蘭地理條件大不相同。她強調,因為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美國在戰爭爆發後很難順利向台灣供應武器。

她指出:「這便是為何現在該注重向台灣出售武器——基本上一旦戰爭爆發,台灣能夠使用的就是現在所擁有的武器。因此,提升自己的防禦能力,使得中南海質疑是否能夠迅速佔領台灣是很重要的;但說到底,台灣實際上不能夠在沒有直接外來軍事干預的情況下保衛自己,這顯然是不同於當下烏克蘭的情況。」

長尾賢則告訴BBC中文說, 當美國當年從阿富汗撤軍時,大多數阿富汗軍隊並沒有與塔利班作戰,塔利班因此獲勝。 而在烏克蘭,烏克蘭人民決定加入戰鬥時,烏克蘭擊退了俄羅斯入侵基輔的軍隊。 所以,台灣人的意願及意志是決定性的因素。

長尾賢認為,如何保持民間的意識,對台灣防衛來說是現在很重要的議題。

Soldiers march to position during an anti-invasion drill on the beach during the annual Han Kuang military drill in Tainan
台灣軍隊早前進行反入侵演練。

報告書說了些什麼?

此次報告是自1992年以來的第17份報告書,同時也是2022年夏天,中國解放軍圍台軍演及俄烏戰爭爆發後的首份官方報告書。報告內容包括「區域情勢」、「國防戰力」、「政策改革」、「國防治理」、「榮耀傳承」等五大部分。

與2021年的報告書相比,新出爐的2023年防衛報告超過百頁,更強調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台灣之威脅,相關討論頁數由10頁增加兩倍至19頁。

此外,面對共軍在「灰色地帶」對台灣安全的挑戰,報告稱台灣正加強「聯合情報監察」工作,並同步調整應對策略。而戰術上,有關「縱深防衛」的提出,是台灣軍方汲取俄烏戰爭經驗後民間與軍方協力,希望運用「避其鋒、擊其弱」的不對稱作戰思維,先制打擊敵方作戰集結能量及關鍵節點,以破壞敵方作戰節奏以遲滯其行動進程。

最後報告又指,台灣由於處於「第一島鏈」關鍵之處,在白宮近年來重建的」印太戰略「藍圖中,亦有重要戰略角色。因此,台灣將持續透過軍事交流,強化作戰互通性並結合區域聯防機制:「與友我伙伴共同因應中共威脅及挑戰。」

此份報告補充說,結合美國印太戰略部署,向外拓展防衛空間,運用具備適航韌性的高效能艦艇之外,還計劃建立各種類型的無人機,以提高戰場監控和情報偵察能力。

鍾志東向BBC中文強調,報告中提到「區域聯防」機制,強調台灣第一島鏈的位置,簡單來說,就是與友軍或伙伴強調軍事交流,共同應對中共威脅,「這是以前報告書都比較隱晦,沒說的部分,但新版報告書就直接挑明結合盟友,特別是把與美軍合作的戰略放進來」。

另外,台北開始直接強調「防空」的重要性,譬如借著防空導彈,將敵軍的導彈在空域打下,多於過去用戰機「制空」的戰略。鍾志東認為,此舉有新的戰略思考,「這是烏克蘭戰爭帶來的啟示。」

台海軍力對比
台海軍力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