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志工x基隆東信、深美國小 海上吸塵器科教再造城市樣貌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攜手台積電二、五和三廠在基隆海科館進行「AI海洋環境科普」一日志工活動。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攜手台積電二、五和三廠在基隆海科館進行「AI海洋環境科普」一日志工活動。

【記者 陳顗喆/台北 報導】昨日超過百位來自台積電二、五廠及三廠的志工帶領東信國小及深美國小的師生一起在海科館合作海上吸塵器的科普實驗,具有豐富人工智能科技知識的台積電志工參與引導分組學習。在基隆海洋科學館,學生們參與了海上吸塵器的實驗活動,親身體驗環保科技的魅力。

這次活動,不僅是一個科技實驗,更是一次心靈洗禮。在導覽和實驗中,孩子們學到了知識,也學到了愛和對這片土地的關注。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得益於東信國小曾恕華校長的創新思維及引導,由校內熱情的美術老師李曼綾帶領著學生們從觀察基隆美景及學習人文歷史中,透過美術繪畫的教育觸發孩子連結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也讓孩子們的創意和想像力得以充分發揮。

在活動過程中,台積電善用科技與人文結合,展現對於土地的愛與奉獻才有發展人工智能科技的動機,科技的發展結合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進一步產生了情感的連結。而發展科技、落實港灣的環保,讓台積電一日志工在地方發芽、生根。

▲基隆市教育處網路中心蘇仕文主任、基隆東信國小曾恕華校長、美術專任李曼綾老師、基隆深美國小陳建文校長響應這個極具意義的活動,期許可以給孩子更多機會,啟發未來。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長期「關注環境」與「培力偏鄉」,藉由推廣台積電一日志工計畫,除了積極在國小、國中課程中推廣科普教育外,更致力結合地方文化與資源特色設計務實的課程,使學習與環境結合,喚起人文土地關懷展現,將基隆貨輪時代曾經的風華融入今日的活動,讓學習變得更在地也更有趣。

基金會與志工群與基隆在地學童以科普知識初探人工智慧之門。運用「實境解謎遊戲」探索海洋;參與「航海家回憶錄」了解基隆以海洋為核心的在地人文;並藉由「沉默的證據」遊戲進行科普教育。志工一對一陪著基隆偏鄉兒童透過人文、社會、實作、科普來認識自己的家鄉和習慣以科學來觀察,培養未來競爭力。

以海洋環景保育為題,台積電志工以「海上吸塵器」活動,在海科館一樓水池實際操作設備,體驗環境物理學的原理以及海上垃圾處理的概念;在海科館五樓由志工和參加活動的國小學童分組,藉由志工的科學專業,一對一帶領孩子一同精進「海上吸塵器」設計,除了趣味之外,還要讓孩子體驗砥礪前行、克服困難並啟發想像的能力。

▲整個活動過程中,小朋友的參與感讓他非常感動,也希望藉由此次拋磚引玉的方式,未來能有更多同仁一同來參與這項活動 。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於民國106年成立以來,張淑芬董事長積極推動「照護獨老」、「推廣孝道」、「關懷弱勢」、「保育環境」作為企業社會責任以及永續發展的主軸。三年來更啟動「偏鄉培力計畫」,號召台積電員工各廠區參加一日志工,投入偏鄉的青少年競爭力提升服務,每一次服務都以台積電員工的專業領域為核心,因地制宜設計並落實和偏鄉服務對象所在地方人文相關的特色課程,僅在疫情後的這一年,已經舉辦了100場全台多所國小推廣科普相關活動課程,廣受學童歡迎。

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號召台積電員工義工服務,並不是要讓這些孩子變成科學家或是工程師,而是要讓這些孩子不會因為缺乏資源就失去了接觸科普和世界的機會,可以接軌趨勢並更勇敢的探索未來。台積電基金會對於偏鄉教育著重的是一種「翻轉」,除了透過學科學習,也希望能將其他的素材引進偏鄉,藉由科普教育及AI真正的實作,讓學童們了解,原來科學並不複雜。台積電員工努力在影響全世界的科技進程之外,積極透過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設計的「志工適性測評系統」,探尋出自己適合的服務類型,讓員工能選定主題、長期投入。(照片台積電慈善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