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日不落設廠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搶在19日的台積電法說會前,92歲的張忠謀一派輕鬆,特地在台積電運動會上暢談國際半導體產業現況及台積電的設廠布局。由於疫情前,張忠謀也是在台積電運動會上拋出地緣政治的重大分析,凸顯他老驥伏櫪的觀點影響力之大。

關鍵在於,除了一枝獨秀的AI晶片外,電腦與手機等多數終端市場仍然缺乏復甦動能,整體晶片庫存去化依然緩慢,對台股後市與台灣整體出口都有重大影響。尤其傳出台積電放棄在桃園龍潭科學園區3期的1奈米新廠規畫,確實備受關注。

台積電當下正在竹科挖山興建2奈米新廠,也在南科順利量產3奈米晶片,加上高雄橋頭新廠也在動土,2022年與2023年資本支出分別達363億與316億美元。相較於美國《晶片法案》的投資,會分5年逐步分配給英特爾與格羅方德等多家申請挹注的美國企業,台積電「一個人的武林」已超越整個美國。然而張忠謀也直言,台積電的主要競爭對手就在美國,「他們有國家的優勢,以及政府的鼓勵」。

美國《晶片法案》最主要的支出是5年內用於先進製程製造的370億美元,如果不計民間企業的資金投入,也就是美國政府在2026年蓋好3到4座14奈米晶圓廠後經費就用完了,而屆時14奈米則已成為成熟製程。中國的半導體大基金從2014年以來,總投入預算達480億美元,為什麼還打不過台灣?原因不只是所託非人,更重要的是,半導體的江湖中,砸錢投資只是第一步,研發技術與客戶關係更是光明頂上的致勝關鍵。

中芯在7奈米的「突破」及華為新手機零組件的「國產化」比率,在晶片良率與實際利潤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對比台灣占全球晶圓代工產業營收的市占率已經將近7成,台積電則接近6成,都居全球之冠。

張忠謀曾直言「全球化已死!」不過,現在正是台積電全球化布局的關鍵時刻,包括亞利桑納新廠的4奈米製程量產時間將要推遲到2025年,確實不是一帆風順。至於日本熊本的6奈米新廠及德國德勒斯登的ESMC合資公司,箭也都在弦上了,就算台積電深獲當地政府的支持,但日不落的戰線同時拉長,真的都是挑戰。

張忠謀看好日本的半導體供應鏈優勢,但他也相對不看好在美國設廠所面對的高門檻,這也都是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接棒考驗了。當然,台積電正是兵強馬壯的巔峰時刻,就看台積電如何按照張忠謀高喊的口號,接下來準備「再創奇蹟」了!(作者為鍶科技暨幣特財經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