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美國工廠歷史性一幕

這是晶片產業歷史性的一幕!

照片中,AMD董事長兼CEO蘇姿豐(左一)、輝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左二)、蘋果CEO庫克(左四)、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左六)、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左七)、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左八)同台,慶祝台積電首家美國廠上機。

北京時間12月7日,張忠謀、黃仁勳、蘇姿豐、劉德音、魏哲家……這些全球半導體產業最具影響力的華人,齊聚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為台積電美國晶圓廠的首批機台裝置到廠慶賀。

與他們並肩而立的,還有美國總統拜登、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等政客,蘋果CEO庫克等台積電美方客戶代表,以及來自儲存晶片巨頭美光科技、MCU大廠微芯科技(Microchip)、光刻機霸主阿斯麥(ASML)等半導體頭部企業的CEO們。

▲庫克(左二)與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左三)、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左四)、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左五)舉杯祝酒

在四週裝飾有“Building a better America”標語的演講台上,拜登發表致辭感謝台積電的付出,肯定了台積電對美國完善半導體供應鏈的意義。“朋友們,哪裡寫著美國不能在製造業上再度引領世界?” 拜登高呼,“我們正在證明能做到!”

▲美國總統拜登

上機儀式期間,從拜登到一眾美國晶片公司掌舵者,無不笑容洋溢。然而這看起來“兄友弟恭”的祥和場面,卻給台灣科技產業近兩年來持續蔓延的惴惴不安,再落下一記重錘。

台積電的先進晶片製造技術和半導體人才,終究還是流向美國了,而且比預期中來得更快、更可怕,從5nm到3nm,甚至未來的2nm、1nm晶片工廠,都可能會在美國大地拔地而起。

01.91歲張忠謀突然改口,為首座美國晶圓廠背書

作為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以及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護體神山”,台積電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晶片產業鏈及台灣科技業的神經。

自2020年5月台積電正式宣佈赴美建廠至今,每當其美國工廠有新訊傳出,圍繞台積電是否會變“美積電”的討論總是此起彼伏。對台積電核心技術及全球話語權流向美國的擔憂,就像台灣科技產業頭頂的陰霾,久久難散。

隨著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工廠Fab21的上機儀式順利舉行,台積電將先進製造能力轉移到美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91歲高齡、曾抨擊美國晶片製造回流計畫的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竟也出現在儀式現場,站在一面寫著“美國製造的未來”的巨大旗幟前,為台積電的第一家美國工廠背書。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張忠謀說,在美國建設半導體工廠是自己25年前創立台積電時就有的夢想,但90年代末台積電在華盛頓州建設的8英吋晶圓廠WaferTech失敗了,甚至變成“一場噩夢”,如今,這個夢想被2018年接任台積電董事長的劉德音實現了。

“全球化幾乎死了,自由貿易也幾乎消亡。”張忠謀在儀式上談道,台積電吸取了早期經驗,現在準備得更加充足。他也證實,在亞利桑那廠聘僱的近600名工程師已被派往台灣接受訓練。

不知張忠謀只是講一些場面話,還是真心轉變了想法。畢竟從去年到今年,他一直在公然反對美國晶片製造的計畫,認為美國建廠成本高、人才少。直到今年8月,在跟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同桌的午宴上,張忠謀還直接了當地潑冷水,說美國本土重振晶片製造的努力注定失敗。

一個插曲是,拜登在其演講中透露第一次參選參議員時,張忠謀夫人張淑芬是競選團隊一員,拜登稱自己欠台積電太多了。

▲美國總統拜登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握手

02.庫克力挺“美國製造”,黃仁勳、蘇姿豐站台

台積電的第一座美國工廠,計畫自2024年開始生產4nm晶片。台積電的美國客戶們,對這座先進製造工廠的階段性進展盛讚連連。

蘋果、輝達、AMD均宣佈,將成為台積電新廠的首批客戶。高通也表達出將晶片訂單交給新廠生產的意願。

台積電最大客戶蘋果的CEO庫克在儀式現場發表演講:“感謝這麼多人的辛勤工作,這些晶片可以自豪地印上「美國製造」!”

▲蘋果CEO庫克

庫克說,蘋果將近十年來首次在美國生產晶片,這是減少對亞洲製造業依賴的關鍵一步。他大讚這座新廠是“美國先進製造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稱“蘋果很自豪能成為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新工廠的最大客戶”。

“台積電是全球晶片產業的基石。”輝達CEO黃仁勳稱,“將台積電投資帶到美國是一記高招,也是一個改變行業規則的發展。”

▲輝達創始人、CEO黃仁勳

AMD董事長兼CEO蘇姿豐說:“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投資和擴張對於半導體行業以及我們合作夥伴和客戶的擴展生態系統都極其重要。AMD期望成為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重要使用者,我們期待在美國製造我們最高性能的晶片。”

▲AMD董事長兼CEO蘇姿豐

英特爾CEO基辛格也連發三條推文,向台積電表示祝賀。

▲英特爾CEO基辛格發推文祝賀台積電

此外,美光科技、美滿電子(Marvell)、微芯科技(Microchip)、應用材料、阿斯麥(ASML)、ASM、科磊(KLA)、泛林集團(Lam Research)、東京電子等台積電客戶及核心裝置供應商的CEO,均向台積電送上賀詞。

03.網友戲稱的“美積電”,未必不會一語成讖

對於台積電來說,赴美建廠顯然不是純粹從商業角度做出的決策,笑容只掛在美國客戶的臉上,台積電面對的道路仍充滿泥濘和未知。

按規劃,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座晶圓廠將於2024年開始生產4nm工藝(5nm工藝的增強版)。它在亞利桑那州的第二座晶圓廠將於2026年開始生產3nm工藝。

▲紅色標記處為亞利桑那州位置

據台積電官方披露,這兩座晶圓廠的總投資約為400億美元,是亞利桑那州史上最大的境外直接投資,也是美國史上最大的境外直接投資之一。建成後,兩家晶圓廠單月產能可達5萬片,每年將生產超過60萬片晶圓,每年營收100億美元,預計最終產品市場價值超過400億美元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建築工地

短期來看,台灣地區作為台積電“最重要生產基地”的地位依然穩固,相比美國工廠有兩大顯著優勢:產能佔比高,技術更先進。

60萬片,乍一聽挺多,但如果跟台積電的年產能相比,就是九牛一毛了。2021年,台積電約當12英吋晶圓產量超過1420萬片,今年該數值有望增至1540萬片。如果它保持過去五年8.1%的平均產能增長趨勢,到2026年,亞利桑那州工廠將僅佔台積電全球年產量的約2.85%。

▲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產能遠少於台積電在台灣地區的工廠產能(圖源:彭博社)

此外,按台積電現已公佈的生產計畫來看,它的美國晶片工廠在技術上要比在台灣本土生產的先進技術落後一兩代

因此蘋果是否真會如庫克所言,將大部分裝置中的自研晶片轉由台積電美國廠生產,仍有待觀察。畢竟作為台積電最大客戶,蘋果總是最早用上台積電最先進的技術,庫克沒道理為了所謂的“美國榮譽”,放棄這一商業優勢。

但需警惕的是,美國市場對台積電太重要了,去年美國市場足足為台積電貢獻了64%的年收入。

台積電前十大客戶中,蘋果、AMD、高通、博通、輝達、Marvell、ADI都是美國企業,其中蘋果一家貢獻的年營收佔比就高達1/4。晶片製造離不開的半導體裝置和EDA軟體,也被美國企業長期掌握著核心話語權。

如果未來這些客戶及供應商要求台積電將最先進的技術引入美國晶圓廠,那麼台積電還能堅持不做妥協,將最先進技術永遠留給台灣嗎?

▲台積電前十大客戶營收貢獻佔比(資料來源:彭博社,DIGITIMES整理)

另一個潛在風險是半導體人才“慢性失血”。

張忠謀曾在以前的演講中談道,台灣在晶圓製造方面的一大優勢是人才,有大量優秀敬業的工程師、技工、作業員願意投入製造業,經理人也都是台灣人。而台灣派遣人員在美國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大規模製造業人員調動能力不行。

但據近期台媒報導,11月,台積電首批包機已將近300名員工及家屬送往美國,他們將定居美國,未來還會有1000多名台積電員工及家屬被送往美國。

當載有台灣頂尖半導體工程師的飛機一班班飛向亞利桑那州,人才還能否繼續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長期優勢?

04.結語

隨著科技冷戰愈演愈烈,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格局持續動盪,身處大國博弈漩渦中心的台積電,儘管竭力確保其獨立性與戰略安全,但已經越來越難獨善其身。

除了亞利桑那州外,台積電還計畫在美國東岸的維吉尼亞州,建設第三座美國晶圓廠。為了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台積電也開始在日本建廠,據傳它將在日本熊本再建一座6/7m的晶圓廠。

在世界多地建立先進的節點製造能力,固然有助於增強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彈性,卻也稀釋了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力與競爭力。

命運的齒輪已經轉動,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重塑的序幕正在拉開,2024年聽起來雖遠,但等到台積電美國廠開始投產,就真的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芯東西”(ID:aichip001),作者:ZeR0 ,編輯:漠影 ,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