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美廠裝機】短期難「去台」 但非高枕無憂 李淳:各國傾資源 慎防「蛙跳式突破」

眾所矚目的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21廠於美西時間6日舉行「首批機台設備到廠」(First tool-in)典禮,相較於美國當地歡欣鼓舞,台灣則是喜憂參半,雖說能布局全球,但「去台化」陰影揮之不去。

國內經濟智庫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分析,台灣半導體先進製程有完整生態圈,不是砸大錢、蓋工廠就能夠做出來,三到五年內不用擔心,但不意味著可以放心高枕無憂,當全球都挹注資源投入技術研發,更要慎防科技的「蛙跳式突破」。

圖片
台積電赴美設廠成為全球矚目焦點,外界擔心一旦分散生產地,台灣的優勢是否會被取代。取自路透社

台積電受邀至美國亞利桑那州設置晶圓21廠,美西時間6日舉行「首批機台設備到廠」典禮,這場眾所矚目的典禮不僅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夫婦、董事長劉德音和總裁魏哲家親自到場,出席的貴賓有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超微(AMD)執行長蘇姿丰、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美光美光執行長梅羅特拉(Sanjay Mehrotra)等。

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的供應鏈中,佔據晶圓代工製造端佔有重要地位,台積電赴美一事,各界看法不一,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就力挺台積電進行全球布局,也認為在海外室進行區域性垂直分工,有助擴展全球影響力,長期下來,投資獲利最終會回收到台灣。

圖片
王美花多次信心喊話,強調台積電一定「根留台灣」,若想「去台化」會讓半導體供應鏈出問題。廖瑞祥攝

不過,國際上對半導體供應鏈出現「去台化」言論,民間也憂心,台積電赴海外設廠,恐有技術外流的疑慮,更讓不少優秀人才也連帶外移;例如原定5奈米製程產線上週傳出可能升級成更先進製程的4奈米,同時派旗下500位工程師攜帶家眷赴美,未來也不排除再增加人數。

而台積電赴美彷彿按照「劇本」演出,昨(6日)即證實將擴大投資至400億美元,2024 年開始生產4奈米,比原訂製程更進一步,2026 年則開始生產3奈米製程技術。

儘管經濟部長王美花多次向外信心喊話,台積電最先進製程一定會「根留台灣」,所謂的「去台化」是不可能的事,若真要「去台化」,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會出問題。為何政府頻頻掛保證,但「去台化」的憂慮與陰霾始終讓人揮之不去?

中國拚半導體自主化破功 砸錢蓋廠難複製半導體生態圈

圖片
李淳指半導體先進製程非砸錢就能成功,反而需要完整的產業生態圈,這是短期內無可取代的部分。取自中經院WTO及RTA中心臉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李淳接受本報訪問時說,會產生「去台化」的擔憂,背景是源自於生產地點「去集中化」。台積電和其他半導體業過去都在國內生產為主,也有不少在對岸生產,近年來主要先進國家發現,半導體是重要戰略物資,紛紛祭出「晶片法案」,特別是美國,發現主有9成的晶片來自台灣,確實有安全風險,需要分散生產地。

李淳指出,從中國大陸2021年進口先進晶片達4,000億美元,就可看出對進口晶片的高度依賴,這個金額甚至相當於糧食與石油進口的總額,由此可看出晶片的重要性與石油不相上下,而全球產油國超過50個國家,但先進半導體生產國只有台灣跟韓國。

況且半導體產業在美中貿易戰,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讓生產「去集中化」顯得有其必要。

過去台灣是半導體的核心,一旦開始「去集中化」,李淳認為,「會擔心自己不在中心」很正常,若完全分散,就會出現其他的競爭對手。

不過,要想完全「去集中化」目前看起來很困難,畢竟生產先進製程需要很完整的生態圈。

以中國大陸為例,花費20年的時間來推動半導體自主化,砸錢蓋工廠,實際遇到很多瓶頸,現在的製程14奈米以下,「傾舉國之力來做還做不到」,由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大規模「去集中化」的可能性很低,不是花錢就能做出來。

李淳提醒,台積電在未來三到五年間,會在台灣蓋11個廠,在美國的規劃是2到3個廠,日本只有1個廠,現階段是局部分散,並沒有全面「去集中化」問題。但不代表台灣可以掉以輕心。

李淳認為,儘管短期內無須過度擔心,但三到五年後,各國的研發技術是否會突破?若大家競相投入資源,恐怕出現「蛙跳式突破」,屆時台灣地位恐受到威脅,要提前因應預防。

台灣半導體產業全球第二 美國家安全利益恐不敵實際成本考量

圖片
劉佩真指出,由於兩岸仍存在軍事風險,美國希望從台灣以外的基地進行生產及出貨。徐筱嵐攝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也分析,台灣半導體產業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大供應國,市占率逾2成,領先韓國、日本、歐洲、中國、新加坡,同時晶圓代工、半導體封測業比重超越6成,皆為全球第一,當中台積電和日月光都是代表性的大廠。

劉佩真說,全球60%以上的先進邏輯IC產能集中於台灣,特別是10奈米以下、7奈米以下製程的占比分別為69%、78%,而台積電在今年第四季後量產的3奈米製程,幾乎囊括全球9成8的市占率;到了2025年,台灣在先進製程的供應比重依舊高達7成,自然成為全球爭相合作、卻又覬覦的對象。

劉佩真認為,美國邀請台積電設廠,最終目的要穩固第一大半導體的地位,由於欠缺晶圓代工、製造,藉由拉攏領導性大廠,要把半導體產業拉回境內發展,短期內基於國家安全利益去進行,但實務有成本過高、人力短缺等問題,過一段時間後,在不符合經濟成本效應下,最終會反映到銷售端,台灣的供應鏈不見得會因此被壓低。

更多太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