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到底跌夠了沒?投資人該如何應對?達人教你操作 2 策略,提高股票殖利率!
台廠供應鏈肯定遭池魚之殃,2 策略因應獲利下修潮
這陣子包括美光、輝達、英特爾等重量級科技公司都有財測下修動作,下修潮也陸續蔓延到台廠相關供應鏈,台股本益比會因此再下修嗎?投資人該如何操作應對?
先和大家分享一個簡單的股票評價觀念,當市場預估一家公司今年每股可以賺 2 元,和過去 5 至 10 年的平均 EPS(每股盈餘)相去不遠,就可以推估股價會在過往的本益比區間當中游走。
如果有天早上醒來,市場突然樂觀預期這家公司今年每股會賺 4 元,那麼這家公司的股價高點應該也會比以往翻倍?答案是很有機會,而且可能還不止如此。因為「成長」題材,這家公司本益比可能從 10~15 倍向上翻成 15~25 倍,這時候股價的高點可能就不只是以過往本益比推估的 60 元(15×4=60),而是有機會挑戰百元(25×4=100)。
上述的觀念是外資等法人機構評價股票的方式之一,所以大家常常會在市況好的時候,一天到晚看到媒體又說某某外資「調高」某家公司的目標價。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前一、二年有外資把台灣之光台積電(2330)的目標價調高至 900 元甚至千元,只是現在呢?
談股票評價不是為了酸外資,而是要提醒大家所有投資資訊與預測僅供參考,自己才是最後判斷的那個人,要為投資決策負責。接下來重點來了,如果上面的評價觀念反過來呢?舉例來說,市場本來預期每股賺 4 元,某天早上醒來突然有人開第一槍說,這家公司其實只能賺 2 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科技大廠下修財測,庫存調整無法避免
這陣子知名重量級科技公司包括美光(Micron)、輝達(Nvidia)、英特爾(Intel)等都有財測下修的消息出現,台灣是全球科技供應鏈重鎮,這股下修潮當然也蔓延到台廠相關供應鏈。
例如,IC 設計龍頭聯發科(2454)在日前法說會就指出,客戶及其銷售通路已經開始積極調整庫存,預期未來 2 到 3 個季度還會持續調整。對應到聯發科本身的財測,公司預期今(2022)年第 3 季在客戶持續調整庫存下,營收以美元對新台幣匯率 1 比 29.5 計算,單季將在 1,417~1,542 億元區間,季減 1%~9%,年增 8%~18%。
每年第 3 季通常都是科技業旺季,聯發科的財測卻是季減 1%~9%,雖然預期單季年增 8%~18%,但是這和全年營收年增近 20% 的預期相比,動能也明顯較弱。
當然,像台積電、鴻海(2317)等仍有不弱的營運展望,但是投資人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半年前的市場氣氛和現在有何不同?
相較於 2022 年初歌舞昇平、市場熱絡,每家公司營運展望都好棒棒的景像,現在的氣氛絕對比年初時保守許多,最大的原因,就是股市直接從牛市跌入熊市(聰明錢撤離),等到大夥兒回過神來,才開始調降財測(公司派示警),接著最傷腦筋的就是投資人,到底這時候要如何解讀財測下修潮?該如何操作應對?
本益比保守看,提防進一步下修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財測下修其實是現在進行式,科技業的庫存調整往往不會只有 1 季就結束,可以預期接下來一陣子「庫存調整」都會是科技業的關鍵議題。那麼,庫存調整、財測保守對於投資人有什麼意義?其實,財測保守就代表投資人給股票的評價也要跟著保守。投資人更關心的應該是現在股市跌夠了沒有?反彈是來真的嗎?
這就進入了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如何操作應對股市,以下提供 2 個簡單的面向當作投資策略的參考。
策略 1:本益比策略
投資人首先可以從券商報告、看盤軟體、新聞報導等多方管道先了解一家公司過往的本益比區間,或是自己動手簡單計算一下公司最近幾年的高低本益比。
舉例來說,鴻海 2021 年每股盈餘 10.05 元,當年度的高價 134.5 元,低價 93.3 元,當年最高本益比為 13.38 倍(134.5÷10.05=13.38),最低本益比為 9.28 倍(93.3÷10.05=9.28)。鴻海 2020 年每股只賺 7.34 元,當年的高價是 93.4 元,低價是 65.7 元,最高本益比是 12.72 倍(93.4÷7.34=12.72),最低本益比是 8.95 倍(65.7÷7.34=8.95)。
以上述方法計算公司過去本益比區間,同時也可以得知公司本益比平均值,舉例來說,如果一家公司過去幾年本益比大致在 9 至 15 倍,平均值就是 12 倍,如果是 9 至 13 倍,平均值就是 11 倍。
在市況好的時候,本益比要往上看,但是在許多科技業紛紛提出「庫存調整」訊息之際,現在就算不是市況差的時候,也絕對談不上市況好。因此,本益比恐怕要保守看,甚至對於一些營運波動度較大的公司,本益比還有進一步下修的可能。
舉例來說,如果市場原先預估一家公司今年每股可以賺 4 元,和過去 5 年的平均每股盈餘相近,接下來,市況急轉直下,突然預期這家公司今年每股只能賺 3 元,這家公司的本益比可能從過去的 20~25 倍向下修正成 15~20 倍,這時候股價的低點可能就不是以過往本益比推估的 60 元(20×3=60),而是有機會下探 45 元(15×3=45)。
原先預期每股盈餘 4 元、最高本益比上看 25 倍,法人目標價可能上看百元。物換星移,現在預期每股盈餘剩 3 元、最低本益比下探 15 倍,股價可能下探 45 元。大家可以檢視一下,2022 年初股市高點一路拉回至今,是不是有不少股票像這樣腰斬呢?
因此,運用本益比判斷的策略,碰到市況不佳時,除了參考過往本益比區間之外,建議以較保守的方式應對。舉例來說,過往本益比 9~15 倍,這時候公司獲利又下修,風險較低的買進區間大約就是從 10 倍、9 倍開始向下買,而且要用資金控管、分批布局的方式,目標價建議設在平均本益比的 12 倍,不宜設在 15 倍高標。
策略 2:股利策略
股利策略適合用在營運較為穩定、不受景氣波動影響的公司,如公用事業、電信、食品等必需性消費族群,其受景氣影響的程度相當小,公司的營運、自由現金流量相對穩定,股利也較一般公司穩定。
舉例來說,中華電信(2412)已經連續 20 年配發至少 4 元以上股利,是相當標準的定存股。不過要留意的是,隨著利率環境變化,這類股票的殖利率也可能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公司的股價。
例如,在定存利率 0.8%、美債利率 1%~1.5% 的狀態下,股票殖利率 4% 以上的股票就頗具吸引力,但是,定存利率提高至 1% 以上、美債利率躍升至 3% 的話,原來的股票殖利率就不那麼吸引人,部分資金可能開始轉向,進而影響股票價格。
因此,採用股利策略,必須留意利率環境變化,以目前利率趨升的環境來看,投資人可以在定存股股價稍有拉回時,再考慮進場分批布局,如此才能提高股票殖利率。
本文精采內容來自2022年09月號《Money錢》,文中受訪者的情況或許有變,但提供的觀點、建議仍具參考性。
掌握最新投資理財資訊且,請鎖定 2022年10月號《Money錢》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 / 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