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一甲子 回首「台灣錢淹腳目」的那些年【編輯專欄】

民國50年由經濟部邀集中央信託局等單位一同作為發起人,於1961年10月23日正式成立了臺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並於隔年的2月9日正式開業,建立證券集中交易市場的制度外,也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今年4月23日台股上市櫃成交量達到新台幣7,675億元,創下60年來的歷史新高,雖然近日(撰寫時間為2021年9月16日)台股成交量萎縮回2,300多億元,但也不經讓人回想起30年前,「台灣錢淹腳目」台股市況大熱絡的榮景。

二戰後,全球經濟體在戰爭的影響下受到了極大的創傷,各國都在二戰後積極地進行經濟復甦,然而此時的臺灣經濟卻逆風高飛,1951年至1988年間,臺灣年均經濟成長率達到9.57%,經濟的高速發展被當時的媒體稱作臺灣經濟奇蹟,也讓臺灣和新加坡、韓國以及香港被稱為亞洲四小龍。1950年代至200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傳統農業在1952年的GDP比重中從35%下降到5%,傳統人力密集型工業漸漸由電子產業替代,全世界有一定數量的電腦或電子零組件都是由台灣所生產的,台灣的電子工業也在世界經濟上有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也讓對外貿易成為了台灣經濟的重要命脈。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外匯存底也達到了高峰,在1979年以前,新台幣與外幣的匯率原先是由官方直接管控,一般民眾無法自由持有運用外幣,進出口廠商也須申請許可買入外匯並將出口所得結匯。然而在1979年解除外匯管制後,新台幣兌美元從1985年的40元附近一路升值到1992年的24.52元才告一段落,熱錢頻頻湧入台灣,在1988年台灣開放證券經紀商執照申請後,讓原僅有28家的證券商家數,到了1990年大幅增加到381家,同時也成為了台股飆漲的導火線。

台灣集中市場的加權指數基準年為1966年,換而言之1966年當時的加權指數為100點,直到了1986年加權指數才首次破了1,000點,然而隨後卻僅花了短短4年,在1990年突破萬點創下了12,682台股歷史高點,4年間加權指數成長超過11倍,完全可以想見當時的台灣股票市場有多瘋狂。台股的成交量也從每日僅數十億元的成交金額,一路飆升到1990年3月16日單日成交量2,100億元,為當時紐約交易所和東京交易所成交量的總和。買賣股票幾乎成為了當時的全民運動,1985年時,台灣上市公司127家,證券戶數約40萬戶,到了1990年時上市公司擴增為199家,證券戶數卻像吹氣球一般成長到了503萬戶,這前所未見的膨脹,也讓當時台灣被國外媒體譏諷為ROC「Republic of Casino」賭場共和國。

全民瘋「股」的背景下,也造就了當時股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散戶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其中之一的雷伯龍更是在之後的1993年全面違約交割事件中,成為了台灣證券歷史上對台灣證券市場影響最大的違約大戶,雷伯龍的殞落也象徵著台股投機時代的結束。台股在1990年1月到達了12,682的顛峰後,在市場期待的15,000點甚至是20,000點美夢泡泡中,迎來的卻是史無前例的大崩跌,短短的8個月內,加權指數從12,682點向下狂崩至2,485點,相當於宣告了這個投機大泡沫的結束。

文/財經編輯范哲瑋

圖片擷取自台灣股市資訊網
圖片擷取自台灣股市資訊網

更多編輯專欄文章:民眾新聞網專欄

更多財經相關新聞
台積電遭兩大客戶砍單?外資:半導體需求被高估
恆大快爆炸 第二股東「急套現」跑了
一堆人搶買頂樓?過來人曝2優勢
中秋連假趕緊加滿 95汽油漲 下周每公升逼近30元
年薪百萬怎規劃人生?過來人曝3點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