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15年大數據揭密!家族企業降至七成,專業治理年代來了?

2020年8月,台股加權指數突破過去30年的12682點天花板,創下台股歷史新高。正值台股邁向新里程碑,台灣董事學會發表最新研究,探討近15年台灣產業及資本市場的大數據,發掘箇中關鍵變化。

台灣董事學會已連續七年,訂定觀察指標,研究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競爭力。8月剛發布最新《2020台灣董事會白皮書》,內容分析近15年台灣產業及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變化,試圖找出台灣產業下一波成長動能。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透露,董事學會研究發現,台股中的家族企業占比已降至70%,「過去七年,不乏家族企業被併掉或倒閉,每年消失1%,」他解釋箇中原因。

上市櫃企業成立達30年以上的已占五成比例,代表進入世代交替,企業面臨接班轉型。

與此同時,市場資本的結構也有所改變,散戶比例逐漸下降,國內法人略微上升,尤其外資對台股持股上升的比例最明顯,從2005年的30%到2019年變成41%。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黃菁慧攝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黃菁慧攝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黃菁慧攝

台股高殖利率誘人,有利有弊

不過,台股誘人的高殖利率,卻引人憂心。

觀察2019年的市場配息率,台灣達53%,高於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上海、香港等許多重要國際市場。雖然配發很多現金給股東,讓股東很開心,「但公司若發太多錢出去,缺乏資金的企業如何成長?」蔡鴻青點出問題。

他更指出,台股還存有企業國際能見度及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最明顯的,就是15年來外資針對台股的研究報告減少,2019年只有162份外資報告;而股票交易日均量小於100張的公司占比更有28.4%。「散戶看報紙買股票,法人看報告買股票,外資研究報告沒人寫了,買台股的外資自然跟著少!」蔡鴻青直言。

如今,台灣產業發展正跨過50年,準備進入百年發展的下半場。董事學會分析,百年企業的成長軌跡將由家族年代、共治年代,進入專業年代。

董事學會邀請到三家處於不同階段的公司,包括台灣康寧、研華科技、嘉新水泥,以「從中堅企業到百年企業」為題,分享企業成長及轉型過程中,董事會如何做出重大決策。

向蛇學習:脫一層皮才能再成長

台灣康寧總經理曾崇凱分享康寧經營之道的「345模式」──以3個核心技術、4個製造平台、賣到5個市場。他認為,企業應該將80%資源投入345模式,維持日常營運,而保留20%資源投入破壞式創新。此外,康寧也會「超前部署」,規劃和儲備未來五年所需的資金,包括派發股利、投資未來、併購資金等。

台灣康寧總經理曾崇凱。黃菁慧攝
台灣康寧總經理曾崇凱。黃菁慧攝

台灣康寧總經理曾崇凱。黃菁慧攝

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則難得親自分享研華的「進步型董事會」。他提到若要發揮董事會功能,關鍵是資訊充分。議題必須在董事會召開前,就提早讓董事做充分準備,結合不同功能性委員會,並另外舉行「專題擴大會議」以決定重大決策。

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黃菁慧攝
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黃菁慧攝

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黃菁慧攝

劉克振強調,公司必須制定五年願景,而研華每五年都會做一次願景檢視。他形容,企業成長並不是連續性的,而是應該像蛇一樣,脫一層皮才能再成長,因此必須每五年找出新的成長動能。

此外,研華董事會薪酬委員會也剛完成激勵制度,以及總經理共治,都是研華進步董事會得以成功運作的一環。

捨舊路、敢於轉型,順應未來挑戰

嘉新水泥企業團執行長王立心則分享嘉泥如何邁向轉型成長之路。

2007年嘉新原有的水泥事業漸漸退場,公司營收頓時下降45%,足足花了五年時間調整,處理掉部分事業和土地。2013年,嘉新定調以資產開發為未來轉型主軸,2015年開始投入旅宿業,再跨足產後護理之家事業。

嘉新水泥企業團執行長王立心。黃菁慧攝
嘉新水泥企業團執行長王立心。黃菁慧攝

嘉新水泥企業團執行長王立心。黃菁慧攝

集團從B2B的House事業,大幅轉型到B2C的Home服務業。她透露,其間面臨眾多內部及外部的管理挑戰,以溝通及透明兩大原則,方能帶動集團內外部順利轉型。

今年來,中美貿易戰加上新冠疫情,全面衝擊台灣出口加工的全球供應鏈模式,讓企業經營充滿變數,未來更須步步為營。

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總結分析,如今民粹與民族主義左右經濟環境,讓全球經濟由理性發展演變為非理性,企業必須提早調整適應,在去家族化趨勢下,得靠有智慧的董事會發揮力量,面對非理性時代的挑戰。

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黃菁慧攝
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黃菁慧攝

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黃菁慧攝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