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電分享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成果 目標2025年復育1萬株珊瑚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CBD COP16)近日落幕,台達電子是台灣首家取得公約正式觀察員身分的企業,於會期間主辦周邊會議和各國交流珊瑚礁復育行動的成果。擔任計畫顧問的學者戴昌鳳分享,全球珊瑚礁面臨生存危機,台灣具有氣候地理優勢,保育行動可以成為珊瑚的「諾亞方舟」。台達也宣示,目標2025年前復育1萬株珊瑚。
珊瑚復育計畫目標1萬株 保護30種台灣特有種
CBD COP16於2日落幕,台達電子代表團昨(4)日返台,分享活動經驗。台達基金會副董事長郭珊珊表示,今年台達在談判區主辦兩場珊瑚復育的周邊會議,也透過攤位展示相關成果與國際間交流,台達基金會將持續努力,目標2025年前復育1萬株珊瑚。
台達2021年啟動珊瑚復育計畫,由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前所長戴昌鳳擔任顧問。戴昌鳳指出,有1/4的海洋生物仰賴珊瑚生存,珊瑚礁是海洋中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態系。近年受到氣候變遷因素影響,全球從1960年代到2018年,已有超過2/3的珊瑚消失,近幾年白化狀況也頻傳,可見珊瑚已面臨生存危機。而台灣位處熱帶、亞熱帶交界,在全球暖化趨勢下,台灣能維持適合珊瑚生長的環境,可以成為全球珊瑚的種原庫,猶如珊瑚的諾亞方舟。
台達珊瑚復育計畫已繁殖銳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acuta)的耐熱種幼苗,進行野外復育,同步監測魚類豐度、蒐集珊瑚精卵進行人工授精及幼苗培育等。戴昌鳳表示,於基隆設立的潮境珊瑚保種中心,則已蒐集20種珊瑚,3000株活體珊瑚苗,目標是保護至少30種IUCN紅皮書上受威脅的台灣特有種。此外,台達電也投入自家Micro-CT 技術結合次世代基因定序,為珊瑚種類鑑定,有助於建立台灣珊瑚基因庫並接軌國際基因資料庫。
戴昌鳳補充,台灣處於外交困境,政府官方雖然也有派員參加COP16,但不能籌設攤位、舉辦周邊會議,台達以企業角色參與會議,是相當大的突破。
COP16重大決議:取用生物遺傳資訊要付費
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分享,本屆COP16是歷年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屆, 約有25萬人,多達196締約國參加。這次重點決議之一就是設立「卡利基金」,要求透過「數位序列資訊」(Digital Sequencing Information, DSI)取得生物遺傳資源併從中獲益的企業,須交出營收的0.1%、利潤的1%作為基金,
另一項重要決議是成立原住民族的專屬機構,因為很多生物多樣性的重點保育發生在原住民保留地。該機構將加強重視原住民與在地社群的同意權、主導權等。會議也關注在海洋、目標追蹤機制以及城市等討論,必須持續關注。
張楊乾表示,卡利基金可能會對部分業者帶來衝擊,例如藥品、美妝等,舉例來說,有些美妝公司從珊瑚中取得的抗老化機制投入研發產品,可能日後就會受影響。不過具體如何收費、詳細機制都還有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