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25萬人才返鄉潮來了,台灣薪資有救嗎?「海歸潮」背後的挑戰
文/侯良儒、蔡靚萱 圖/陳宗怡
根據商周整理移民署海關數據,今年1至10月,本國籍人士淨流入數量高達25萬人,換算回來的台灣人們,超過總人口的1%!
他們,將讓台灣變得更好,還是會出現更多社會矛盾與家庭掙扎?
一場美中貿易戰,加上COVID-19影響,讓兩岸關係出現變化,許多在中國的台灣人因此回流,這還不包含在其他國家的人才。原本,台灣人才外流有超過5成流向中國,沒人想到,今年卻出現大轉彎!
已回國的這25萬人中,不乏金字塔頂端的富裕台商,單是亞果遊艇俱樂部的會員數,就暴增為去年的兩倍。台幹回國就學的子女,更讓國際學校大爆滿。
回來的,大多是中產階級。台商西進,被視為過去數十年導致台灣中產階級空洞化、薪資凍漲主因,連帶讓台灣內需成長有限。如今,這批有消費力的人回歸,與你我攸關的是:這會導致商機大增還是社會資源排擠?會造成就業市場競爭加劇還是薪資起漲的雙贏局面?
要理解台灣將如何改變,我們可透過故事去探究。
求職斷軌》融入家庭竟比工作難!10萬壯年面臨「無用家具」挑戰
「咚!咚咚!」台南科技工業區一處工地,現場監工的,是返台不久的廖廣濠,施工聲數度蓋過他的講話聲。但有一個字聽得特別清楚,他說,回台灣,終歸是為了一個字:家。
今年2月下旬的一個晚上,他從中國打電話回台灣,姊姊苦勸他回家:「電視都說,大陸疫情很可怕。」話沒講完,他就聽到爸爸對姊姊大吼,「妳不要在那邊道聽塗說!」電話這頭的他心裡明白,就像人們說「我不在意」時,其實「很在意」,父親,是真的擔心了。
那天起,他四處尋找回台機會,終於在接受收入打3折的現實後,5月如願返台。為了家而回鄉,他沒想到,家已不是他離開前原本的樣子。
家裡3年沒有男主人,廖太太被迫獨立,原本不會開車的她,考了駕照、扛起帶公婆看病的重任,家中大小事,也都由她替遠在海外的老公做決定。當廖廣濠回家了,重拾一家之主的姿態,為家務事做決定時,卻開始聽到反駁。
能把疙瘩說出口的他,其實很幸福。不少待業中的台幹,所面臨家庭與就業壓力,無處可訴,是數百倍於他的煎熬。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45歲至64歲中高齡失業人數,在今年前10月平均為10萬4千人,創2010年金融海嘯衝擊回穩後的新高。掌管我國人力政策的國發會主委龔明鑫也不諱言,回流的資深台幹過去多是靠經驗,管理以人為主的工廠,但現在,大家需要的卻是,語言與數位化能力更好的人才。
薪資斷軌》全球爭搶的「數位腦力」回來了,台灣卻收不起!
站在台北市的民權東路上,背後,是台北著名地標行天宮,張富翔指著他面前這棟大樓4樓的「二十五電訊」,跟我們介紹這家剛成立4年、聚焦跨國電信商整合的新創公司。
「在這裡,我可以參與公司商業模式的決定,譬如(服務)要賣給誰、哪些族群、怎麼做策略,然後在App上設計什麼功能,」他說。
這是他投了第七份履歷才得到的工作。偏偏,他應當是台灣現在最炙手可熱的網路數位人才。
身為軟體工程師的他,5年前離開台灣英特爾,加入獵豹移動的台灣分公司雪豹,一年後,他調到北京的獵豹總部,負責廣告管理,與臉書、雅虎協商廣告價格,肩負獵豹一半廣告營收。
他在疫情爆發的前一天回台,這場世紀瘟疫,是他下決心回台的臨門一腳。然而,4個月的求職過程裡,他最常聽到的卻是:「你的履歷確實很好,陸商、美商都待過,但我們現在……還負擔不了那麼資深的人。」
台灣明明想升級、缺高手,為何卻嫌他太資深?關鍵,還是在薪水。
台大國發所所長辛炳隆觀察,台灣公司受限內需市場小,就習慣開出較低薪水,「同一個人的勞務價值,在中國會大很多,因為它們的市場規模大,這是台灣最吃虧的地方。」他說。
現在是各國勢力重整的關鍵時刻。台灣Google前總經理簡立峰直指:「現在還有中型的歐美新創,也在台灣設點搶人,你不加薪或不往外找,就是等著人被搶走。」
創業環境斷軌》最多人才滯留台灣時刻,青年創業卻卡關融資
另一個環境跟不上變化的例子,發生在這位剛滿30歲的年輕人上。
政大企管系畢業的吳柏勳,一退伍就加入法國髮妝大廠萊雅,一到職就積極爭取外派中國機會。一直以來,他很清楚自己的目標是創業,原本,他打算在中國至少待3年,只是,疫情大幅快轉了他的人生計畫表。
他想回台創業,並打算做一個台灣原創保養品牌,回銷中國市場。
「抱歉,我們不接受在中國的收入證明,除非是那些錢是有匯回台灣的,」吳柏勳拿著開在招商銀行、上海萊雅薪資帳戶的存摺,跑了5家銀行,打算辦個人信貸,但,銀行員總這麼回應他。
無奈之餘,他只好先找間台灣公司上班。3個月後,他拿著富邦銀行的薪轉存摺,才終於貸到創業的第一桶金。現在,他白天上班、晚上籌備創業。
這次,疫情帶回了老台幹、網路新貴,還有打算創業的年輕人們,然而,他們竟都與台灣這片土地有銜接上的問題,也凸顯出台灣的薪資、創業環境,與人才策略挑戰。
台灣,曾因為大量中產階級西進,而失落18年,人均GDP從超越韓國淪落到四小龍之末,薪資凍漲至今。這次,新的際遇,讓我們迎來史上最大的人力回流,這是比製造工廠回流重要十倍的事,如何把握好它,正決定著台灣能否重返榮耀!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728期。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等領年終vs直接跳槽,怎麼選最有利?這類員工,最不該年後才轉職
一紙關鍵判決,長榮兄弟鬩牆進入延長賽!被踢走的張國煒竟成決勝點
沃爾瑪來客數衰退、Costco卻成長6%...原因:沒漲價的熱狗
iPhone備忘錄16個萬用小技巧》購物清單、速記靈感、Siri還能幫你做筆記
感冒時別吃普拿疼!35年耳鼻喉科醫師:一碗味噌湯,是自然退燒最好的方式
今日最夯新聞流量前3名
已6人遭開除 長榮機長歎羞愧
再爆!未居檢空服員赴百人趴
沒過關 川普否決挺台抗中法案
更多相關新聞
營建業月薪80k 還是找嘸人
年輕人不做工?他曝17天薪資驚呆網
近400萬勞工 年薪不到50萬
特休成了錢的樣子!他爽曬薪資「多領7萬」根本年終
收面試邀請開心不起來!內容傻眼她秒決定「不去了」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