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神獸紀錄片(下)】生態知識融合人文情感 《山椒魚來了》上映前破百萬票房

麥覺明長期紀錄拍攝生態影像,今年推出費時17年完成的新片《山椒魚來了》。
麥覺明長期紀錄拍攝生態影像,今年推出費時17年完成的新片《山椒魚來了》。

金鐘獎導演麥覺明繼《黑熊來了》,再推出費時17年完成的生態紀錄電影《山椒魚來了》,記錄生存在高山的「活化石」山椒魚,上映前預售已破百萬票房。

「影像紀錄必須是長期全面的,尤其生態紀錄片中的動物難以控制,有機會就要趕快拍,一點一滴累積。」每年11月是北插天山山毛櫸、雪山巒大花楸開始轉紅的季節,麥覺明會依四季變化上山取景,或是收到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救援野生動物的消息,他也會專程前往拍攝,記錄收留、救治、野放的過程。

《山椒魚來了》紀錄5種台灣特有種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由左上到右下)、南湖山椒魚、觀霧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臺灣山椒魚,模樣可愛各有特色。(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
《山椒魚來了》紀錄5種台灣特有種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由左上到右下)、南湖山椒魚、觀霧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臺灣山椒魚,模樣可愛各有特色。(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

拍攝山椒魚則需參與研究團隊行程,赴遙遠的太魯閣、雪霸、玉山國家公園等樣區跟拍,行前得集合大批人力。以10天行程來說,單是高山協作就需要5至10人,加上攝影、收音、燈光等拍攝團隊及研究人員,一次最多可出動約20人。

器材與電力是高山拍攝的一大挑戰,除了得備妥大量電池和記憶卡,器材也得與時俱進,種類多元、配件複雜,成本加倍。麥覺明指出:「從前攝影師要揹10公斤攝影機上山,現在則要準備空拍機、運動攝影機、360度全景攝影機及各式鏡頭,加總起來重量也沒減輕多少。」

以常用到的空拍機為例,不僅耗電量驚人,一天能用掉2顆電池,有時汰舊換新,型號不同得購買不同電池,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麥覺明無奈地說:「尤其操作需要技術,有時風大或不小心打到樹枝容易失衡。上禮拜剛摔了一台,真的心會淌血。」

拍攝團隊翻山越嶺到3,000公尺以上高山取景。(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
拍攝團隊翻山越嶺到3,000公尺以上高山取景。(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

考量畫面長久保存,他早年製作《MIT台灣誌》已陸續使用HD、4K高畫質攝影,此次特別加入8K器材,拍攝壯闊山景,經過後製調光調色,讓觀眾感受大銀幕的視覺震撼:「山椒魚雖然生活在石縫及流動水塘間,要用微觀視角觀察,週遭大環境卻是高山峻嶺,身處其間的人都會被觸動。」

長期拍攝的費用,皆由麥覺明工作室獨立支應,2年前準備推出電影後,開始尋找贊助:「電影各項費用都比電視高十幾、二十倍,票房回饋又得等上半年,資金壓力很大。」

期間,面臨製作18年的《MIT台灣誌》停播,失去一筆固定收入:「雖然我常拿自己中年失業的事開玩笑,也確實體會到要去抵押房子的壓力。」於是他主動聯繫長期贊助戶外活動的緯創人文基金會,理念得到企業支持,贊助經費用於後製剪接、調光、音樂音效、行銷宣傳等,為他減輕不少負擔。

麥覺明到新北市觀音山硬漢嶺登山口賣票,吸引大批民眾圍觀。(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
麥覺明到新北市觀音山硬漢嶺登山口賣票,吸引大批民眾圍觀。(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提供)

農曆年前,麥覺明展開密集的宣傳行程,赴新北市硬漢嶺、苗栗火炎山、高雄柴山等熱門登山口催票,所到之處吸引粉絲排隊索取簽名,累計賣出逾1,200張門票,影片也獲華南金控、群創光電等企業和學校踴躍包場逾50場,迴響熱烈,上映前已累積百萬票房。

片中不只有高山美景、生態知識和人文情感,更搭配金馬配樂王希文情緒飽滿的配樂,以及陳昇量身製作、演唱〈Morni〉〈小辮子〉兩首主題曲,伍佰擔任電影旁白敘事,2月10日起於全台39家戲院上映,帶領觀眾一同走進山椒魚的世界。


【點擊看完整全文】

更多鏡週刊報導
【史前神獸紀錄片(上)】麥覺明歷時17年蒐集 《山椒魚來了》記錄億萬年生物影像
泰國F4撩妹「那個男生是誰」全場暴動 Bright遭爆拍戲發出怪聲
誰是下一個怪物新人? 他們推募資計劃尋找潛力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