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自辦公共藝術 3作品邀民眾「想想歷史」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建館以來,首次設置的公共藝術作品, 包括《誰在寫歷史?》、《倒數第二個箱子》和《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3件作品矗立於史博館不同空間,與觀眾產生新的互動和對話。史博館館長王長華表示,3件作品猶如一種邀請,藉由藝術形式和當代藝術運動,與大家一起思考和思辨歷史與我們的關係和意義。

史博館表示,由於整建升級計畫,才有機會首度執行公共藝術,2022年以「想想歷史」為題公開徵選,由藝術團隊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偕同3位藝術家雪克、張紋瑄和劉千瑋獲選,透過民眾參與計畫,歷經兩年執行完成。

位於3樓常設展廳的張紋瑄作品《倒數第二個箱子》,發想自史博館在1969至1986年於海外推行的「中華文物箱」。張紋瑄透過和前期工作坊參與者共同記起文物乘載的歷史,再以劇場和展示框架,將過去與當下重組、典藏與日常易位,重新敘說為一則由大的、小的和一口箱子所構成的家族寓言。

位於地下一樓的雪克作品《誰在寫歷史?》,透過前期工作坊與12名高中生一起重新閱讀史博館歷年展覽,引導他們爬梳自身的生命歷程。再以電影語言重新結構青少年參與者創作的行為藝術片段,完成一支錄像創作。雪克期待透過作品與觀眾一起思考,社會的集體記憶是透過什麼機制不斷重塑。

位於戶外庭院的劉千瑋作品《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則運用史博館整建期間汰換的廢棄建材打造一套公共座椅,並以一尊整建前豎立在史博館廣場、刻有「還我河山」的石碑借物釋義,思辨人們在紀念的同時又如何面向未來?並藉由提問「懷舊是危險的嗎」,打造思索「何為紀念?為何紀念?如何紀念?」的公共空間,在涵納過去與當代的廣場找出歷史得以永續的可能。

史博館自辦公共藝術作品亮相,位於戶外庭院的劉千瑋作品《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史博館提供)

史博館自辦公共藝術作品亮相,位於地下一樓的雪克作品《誰在寫歷史?》。(史博館提供)

史博館自辦公共藝術作品亮相,位於3樓常設展廳的張紋瑄作品《倒數第二個箱子》。(史博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