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探索風格遷徙流動
記者劉昕翊/臺北報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即日起至12月8日舉辦「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聚焦於常玉、藤田嗣治等旅法藝術家與陳清汾、顏水龍、楊三郎、劉啟祥等4位前輩藝術家之間的互動與影響,也呈現從常玉到席德進3個世代藝術家在國際藝壇與自身傳統之間的交流與創新,為臺灣及華人現代藝術的發展注入新活力。
史博館自1968年起至今,已累積52件常玉作品,曾舉辦6次常玉作品展,此次特展為第7次展出,由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擔任策展人,突破以往僅聚焦常玉作品的框架,規劃「庖丁解牛與西方前衛:常玉」、「巴黎學派中的日本人:藤田嗣治」、「進入世界的臺灣藝術先驅」、「留法三劍客、留法女性藝術家與常玉最後的訪客」等4大單元,勾勒出臺灣藝術史的多元性與國際視野,以及探討20世紀初、中期藝術家如何在文化衝擊中反思自身的文化根源與藝術傳統,並創造出新穎的藝術風格,並於今(21)日舉辦開幕式及座談會,文化部長李遠、日本輕井澤安東美術館館長水野昌美(Masami Mizuno)皆出席參加。
19世紀中葉以後,巴黎成為世界藝術之都,吸引無數藝術家前往,此次特展即展出陳清汾的《巴黎的屋頂》、顏水龍的《港風景》及劉啟祥的《法蘭西女子》,以及常玉44件作品,包括《菊》及《四女裸像》2件重要作品;同時涵蓋來自國內外收藏單位的藤田嗣治精選作品,而「留法三劍客」中,吳冠中的《巫峽魂》、朱德群的《他鄉夜》、趙無極的《抽象畫》等融會東方特質與西方抽象的作品,以及潘玉良的《酒吧+女郎》及袁樞真《遠浦歸帆》也都將在展覽中與民眾見面,充分展現其在巴黎生活與學習的獨特視角。
此外,特展策展人陳貺怡指出,此次特展透過藝術家的作品與生命故事,描述當時大時代脈絡下臺灣藝術家創作風格的遷徙與流動,以及東方藝術教育如何融入西方元素,藉由向觀眾講述藝術家之間交會、感動的故事,以另一種新的眼光再認識常玉,邀請大眾蒞臨參觀,共同探索這段豐富的藝術旅程。
國立歷史博物館即日起至12月8日舉辦「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為第7次展出常玉作品展。(記者劉昕翊攝)
特展今(21)日舉辦開幕式及座談會,文化部長李遠、日本輕井澤安東美術館館長水野昌美(Masami Mizuno)皆出席參加。(記者劉昕翊攝)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展出常玉44件作品,包括《菊》。(記者劉昕翊攝)
顏水龍的《港風景》於「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中展出。(記者劉昕翊攝)
「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特展為第7次展出常玉作品展,由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擔任策展人。(記者劉昕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