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想想歷史」 邀大家一起思辨

三樓常設展廳的張紋瑄作品《倒數第二個箱子》(史博館提供)。
三樓常設展廳的張紋瑄作品《倒數第二個箱子》(史博館提供)。
地下一樓的雪克作品《誰在寫歷史?》(史博館提供)。
地下一樓的雪克作品《誰在寫歷史?》(史博館提供)。
戶外庭院的劉千瑋作品《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史博館提供)。
戶外庭院的劉千瑋作品《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史博館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首次執行公共藝術,在2022年以「想想歷史」為主題公開徵選,並以公眾參與為基礎,和藝術家一起運用多元媒材打造新型態的公共藝術,藉由藝術形式和當代藝術行動,和大眾一起思辨歷史與我們的關係和意義。三件作品《誰在寫歷史?》、《倒數第二個箱子》和《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同時在史博館不同空間揭幕,與觀眾產生新的互動與對話。

 

藝術家張纹瑄的作品《倒數第二個箱子》陳設在三樓常設廳,發想自史博館1969年到1986年在海外推行的「中華文物箱」,透過劇場和展示框架將過去與當下重組、典藏與日常易位;地下一樓的作品則是《誰在寫歷史?》,藝術家雪克用在前期工作坊中和12位高中生一起重新閱讀史博館歷年展覽,與大眾一起思考,社會的集體記憶透過什麼機制不斷重述;戶外庭院的劉千瑋作品《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利用史博館汰換的廢棄建材打造公共座椅,並以一尊過去豎立在史博館廣場、刻有「還我河山」的石碑,思辨紀念的同時要如何面向未來?

三件公共藝術作品從「記起」(remembering)、「記憶」(memory)、「紀念」(memorial)三種角度切入歷史,引導大眾共同思考「歷史是事實或虛構?」、「歷史是誰寫的?」、「歷史和我的關係是什麼?」。王長華館長也特別感謝參與公共藝術的大眾,讓藝術家藉此獲得了創作的養分。

「想想歷史」公共藝術計畫同時規劃一系列民眾參與活動,即日起開放報名,有興趣的民眾請至「History +|【想想歷史】現正熱播中」FB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