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21日重啟迎賓 南海學園夜間新亮點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今(6)日表示,因應21日重新開館,現已整合南海學園正立面,包括史博館、臺灣藝教館南海劇場、臺北當代工藝中心之間的廊帶景觀,重新整建夜間照明設備,結合園區內各館舍建物特色,透過燈光雕塑建築與景觀相互映襯,展現文化深度,打造兼具夜間安全及藝術氛圍友善光環境。

史博館表示,2018年7月閉館整修,歷經5年工程,今年2月21日將重新開館,開放民眾入館參觀,舉凡館舍空間、展示規劃、服務機能及營運管理,都將呈現新氣象,同時串連南海學園的文化及自然資源,即將以嶄新風貌重啟紅色大門,呈現在國人面前。

首檔開館特展《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一樓及二樓登場,呈現書畫名家于右任、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傅狷夫、林玉山作品,其中經修復首次展出的《黃牛》,是林玉山早期絹本膠彩;《雕築史蹟—探索史博建築之美》特展5樓登場,讓民眾看見史博館館舍的「前世今生」。常設展《在這裡,與大家相遇》3樓開展,重新書寫史博館精選文物脈絡,總計110件展品,具有「國寶」及「重要古物」文資身分的比例,創歷年常設展最高紀錄。

嶄新的史博館有諸多空間新設計,展場空間增加262坪,擴增22%空間,大幅提升觀展體驗;再者整合公共服務空間,擴展門廳及休憩停等空間,並增設親子活動場域。此外,拆除庭院圍籬,延伸串連都市開放空間。南海學園是歷史藝術文教機構的重鎮,史博館整建工程整合園區景觀廊帶的夜間照明,透過燈光設計明暗對比及視覺層次,賦予空間整體形象,打造南海園區的光環境,營造友善、親切、開放的光環,成就博物館舒適氛圍。

史博館約有8成5的192名志工歸隊,還新招募44名新進志工,236名志工團隊成形正式授聘,屆時將換上設計師周裕穎操刀的新背心投入服務。

史博館館長王長華表示,史博館1955年設立,創立年代風雨飄搖,陪伴臺灣民眾走過近70年,這次重新開館將以常設展回應史博館過去與社會、文化等面向發展的歷程互動,並讓民眾從史博館看到社會,與未來同行。

王長華指出,史博館藏品有5.8萬餘件,分別藏於故宮南院、國美館、新店庫房及中研院,史博館典藏庫房新建工程去年9月通過都計審議,期望庫房2027年完工,讓文物最慢2028年可回到新家。王長華表示,回顧史博館整修工程,可回溯至2015年大南海計畫核定,歷經啟動歷史建築修復再利用審議程序、文物搬遷等,閉館至今歷經代理館長陳登欽、陳濟民及館長廖新田、梁永斐,自己是迎接開館的「最後一棒」。

回溯史博館70多年來多重疊加的館舍整修工程史,從前身最早為日據時期為舉辦1916年臺灣勸業共進會的「迎賓館」,後來整修為「總督府商品陳列館」使用。民國44年史博館建館後,從民國47年起逐年改建,增建兩翼宮牆樣式的國家畫廊,民國64年改建成現有鋼筋水泥的宮殿樣式建築。

民國96年經臺北市政府登錄為歷史建築,後來行政院核定「國立歷史博物館升級發展計畫」於民國108年開工,進行館舍建築整修補強,至今民國113年陸續完成,確實是見證歷史建築修復再利用的重要範例。

國立歷史博物館即將重新開館,館景正立面夜間成為亮點。(史博館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景正門,夜間呈現新情境。(史博館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透過燈光,雕塑建築與景觀相互映襯。(史博館提供)

國立歷史博物館結合園區內各館舍建物特色,重新整建夜間照明設備。(史博館提供)

史博館整建工程透過夜間照明,設計,打造南海園區的友善光環境。(史博館提供)

史博館志工新團隊齊聚大會師。(史博館提供)

史博館首檔開館特展《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呈現書畫名家林玉山早期絹本膠彩《黃牛》。(史博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