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斜槓成照服員,「最懂計程車司機的教授」幫升級…疫情接逾4000位確診者:沒一位司機染疫

「疫情後,人類生活的樣貌改變了,儘管已經解封,生活看似回到正常,其實並沒有。所以,我們超前佈署5年後會發生的移動、居家照服、偏鄉等服務需求。」

在逢甲大學擔任特聘教授的侯勝宗被稱為「最懂計程車司機的教授」,在疫情時他做了一項創新,讓計程車司機升級,成為照服員。

這項計劃不只照顧偏鄉老人,2020年新冠疫情嚴峻,全台3級警戒時,這群熱血司機更投入確診者接送服務,同時和新北市政府合作,總計接送4300多位確診者,讓他們安心返家,針對這次活動取名「微光計畫」。

侯勝宗驕傲道:「在那一場戰役裡,我們沒有一位司機染疫。」他成立的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獲選為第25屆傑出基金金鑽獎回饋社會公益活動的受贈單位之一。

侯勝宗長年關注偏鄉,他觀察到偏鄉老人非常需要計程車接送服務,卻少有司機願意提供接送。疫情時,計程車是重災慘業,以「計程車學院協會」向交通路申請計程車司機轉型培訓計劃時,於課程中加入長照服務,讓司機們學習高齡照顧、身障接送等專業。

「我想將運輸業變成服務業,司機將客人變成家人、成為能長期接送他們的照顧陪伴者。」3期活動招募了200多位司機,其中15位考取照服員資格。

司機怕載老人 推動取得照服員證照

做這件事是因為看到社會上的需求,「需要司機的都是老弱,但很多司機情願開著車在大街小巷跑,也不願意載老人家,為什麼?」他在課堂上詢問司機們,才知道原來是因為他們害怕老人家從計程車上摔下來,尤其是輪椅族,因此他們不敢載,怕載了麻煩。

「如果能夠了解老人家的需要,學習如何服務他們,就不會那麼害怕。」他認為司機也可以取得照服員資格。2020年開辦課程,訓練司機。

計程車學院協會訓練總監吳麗真說明:「我們會教導司機如何轉移位(如何從計程車移動到輪椅)、使用爬梯機等專業。」因司機久坐會有職業傷害,如腰椎受傷等,也要讓他們學會如何用安全的方式照護老弱、保護自己。

成立合作社 自己當老闆

培訓結束後,有些司機想要脫離跑單幫的生活,因此組織合作社,取名「愛力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侯勝宗說:「合作社是共同創業,大家一起當老闆,只要3000元就可以成為入會、成為社友,當自己的主人。」

為讓司機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協會聘請司機,每月薪水3.4萬月薪,並保障年薪13.5個月,「收入最高的一個月可以領到6萬。」

在過程中,他還看到司機和接送者關係的改變,「司機和客人不再是銀貨兩訖的關係,也不只有接送,更多的是陪伴,甚至成為他們的類家人,有些老人家還將司機看得比孩子還親。」目前在梨山、烏來、美濃、旗山、台東成功、豐濱等偏鄉服務。

微光行動
微光行動

「我們是全台第一個將司機轉型成為斜槓的照顧服務員。」侯勝宗認為計程車需要被人看得起,因此,「司機要讓自己成為不一樣的運將」。

女性想再就業 推出「花木蘭計劃」

這項計劃對女性司機也有需求。去年進一步推出以女性為主的培訓,取名「花木蘭計劃」,招募60多位45~64歲中高齡女性,讓她們同時取得照服員及職業駕照,投入偏鄉照顧。

同樣的,讓這群女性成為老闆,加入「愛力照顧服務勞動合作社」,「當員工的心態是領薪水,我們希望以員工為主體的去營運,更認真的投入工作,去尋找生意。」

「合作社是自營生意,我們鼓勵合作社的社員去開案,找尋居家附近的案子;自己社區的長輩應該要自己照顧,當凝聚成社區的力量之後,外勞的使用率就不會這麼高。」

微光行動
微光行動

花木蘭的訓練經費來自於台北吉林扶輪社的「國際扶輪基金」的贊助。

「微光行動」 助台灣迎接高齡社會

「前年新冠疫情進入台灣社區,5月17號政府宣布三級警戒,「計程車學院協會」培訓的長照司機發揮了功效,他們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也很清楚醫療照顧和交通的跨界。」

那時,新北市政府需要計程車司機做確診者接送,「全台沒有人要做,我們就把這一群長照司機變成確診者的接送司機。」

「我們將這項計劃命名為『微光行動』,我們認為司機就像社會中一個小小的亮光,它不起眼,但是,當你在黑暗當中就能看到它,而它會引領你回家。」

「計程車司機就是光明使者。」這項計劃做得相當成功,他深感在做的事不只是培訓司機,更要從需求出發。今年整合「計程車學院協會」和「愛力合作社」成為「微光行動」。

他感性道:「我們現在就是把自己定位是往最沒有亮光、最沒有盼望的地方去,疫情、偏鄉、獨居老人是我們最想要服務的對象。」

微光行動
微光行動

▲侯勝宗(左)和吳麗真(右)是相識40年的朋友,因為長照而一起共事。

侯勝宗在這些計劃裡擔任動腦的工作,由他的學生,原是護理師的吳麗真當執行者。吳麗真笑道:「我們兩人年輕時在社團認識,相識快40年,因為長照又在一起共事。」他們希望能夠結合社會的力量,讓台灣在未來迎接高齡社會、走得更順遂。

侯勝宗說:「我們這群有一定歷練的人,在社會上要扮演比較吃重的角色,不然下一代完全沒機會;我們一定要幫他開出一條新路出來,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角色。」


更多今周刊文章
拉拔兒女長大就是為養老,50歲也該退休享清福了?看華人「養兒防老」亂象:自己的人生得自己負責
幼稚園被改造成養老院、殯儀館不斷開張...出生率比台灣還低,韓國女性為何走上「生育罷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