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冰能治腸病毒?專家破解3大常見迷思

台大醫院呂俊毅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說明腸病毒三大迷思   圖:疾管署/提供
台大醫院呂俊毅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說明腸病毒三大迷思 圖:疾管署/提供

[Newtalk新聞] 疾管署表示,腸病毒的就診人數上週接近18,000人次,與前一週持平。疾管署原預計本月底將達到流行高峰,但是否已經提前到達,仍需進一步觀察。此外,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指出,關於腸病毒的常見迷思需正視,例如吃冰並不能治療腸病毒,它只能暫時緩解喉嚨痛並補充能量。

呂俊毅表示,目前台灣的腸病毒疫情相對穩定,並未出現大量重症案例。特別是A71型和D68型腸病毒的案例數量較少,因此民眾不必過度擔心。然而,呂俊毅強調,公眾仍需保持高度警覺,並針對3個常見的迷思提供了正確的資訊。

1 如果沒有發燒,就表示沒有傳染性?
呂俊毅指出,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事實上,腸病毒可以在口水和糞便中存活長達數月,即使發燒症狀消退,只要皮疹、水泡或口腔潰瘍仍然存在,就意味著體內仍有大量病毒。即便病情有所緩解,病毒仍可能在口水和糞便中被檢測到,因此仍有傳染的風險。他提醒民眾,如果處於疾病的急性期,應該留在家中休息,避免傳播病毒。

2吃冰能否治療腸病毒?
呂俊毅解釋說,醫生有時會建議病患吃冰來緩解因口腔潰瘍引起的疼痛,並補充能量。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吃冰可以治療腸病毒,它只是一種緩解症狀的方法。

3嬰幼兒如果不外出,就不會感染腸病毒?
呂俊毅指出,這同樣是一個誤解。即使孩子們不外出,成人仍可能從外面將病毒帶回家,病毒可以通過接觸家庭成員、環境或共用物品傳播。成人通常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可能不會出現明顯症狀,但如果回家後不注意個人衛生,仍有可能將病毒傳給孩子。

疾病管制署再次提醒,腸病毒有多種型別,目前除了A71型,其他型別還沒有疫苗可以預防。5歲以下的嬰幼兒屬於高風險群體,一旦感染,病情可能迅速惡化。因此,家中如果有嬰幼兒被診斷出感染腸病毒,家長應密切觀察孩子是否出現重症前兆,如嗜睡、意識模糊、活力下降、肢體無力或麻痺、肌肉抽搐、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速等症狀,一旦發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將孩子送往大型醫院接受治療。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台中捷運驚魂!護理生持刀傷人 衛福部:疑犯精神狀態待釐清
「台中捷運隨機砍人」輿論沸騰 衛福部:勿讓精神疾病污名化

看更多相關新聞
腸病毒、流感病毒肆虐 醫院一床難求 病患苦等
新冠變多!醫曝大人常見1症狀「KP.2」流行
M痘病毒再進化!今年國內新增8例 疾管署提醒應盡速完成疫苗接種
輸液缺貨 衛福部協商短期擴產
腸病毒易致嘴破 孩子不吃飯家長好困擾!醫建議可吃布丁

◤防疫抗流感 戰勝病毒必備◢
激省醫療口罩 台製單個不到5元
抗菌洗手乳 超值組合99元起
酒精濕紙巾 出門必備隨時殺菌
補充益生菌 大人小孩加強防護力
每日所需維他命 發泡錠、膜衣錠這邊買

腸病毒重症前兆   圖:疾管署/提供
腸病毒重症前兆 圖:疾管署/提供
腸病毒三大迷思   圖:疾管署/提供
腸病毒三大迷思 圖:疾管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