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如何總統初選:美、法、韓各出奇招,但為何就是不用「全民調」?

文/羅元祺 圖/林奕甫

從法國、美國到韓國,除了美國已比較固定之外,其他國家的總統初選都還有不少制度變化,尤其是與台灣相近的韓國,主要政黨的初選方式幾乎每次都不一樣,但放眼望去,就是沒有看過百分之百的「全民調」。然而,作為選民的我們,真的足夠認識「全民調」的總統候選人嗎?

台灣政壇近來的焦點,就是放在國民黨跟民進黨的總統初選上,兩黨也先後決定要使用「全民調」的方式來決定最終的總統提名人,但也不禁令人好奇,每四年都要舉行一次的初選,怎麼到了今年就這麼「熱鬧」?因為兩大黨每屆總統選舉的提名規則,其實都不太一樣,隨著時間、環境或候選人的不同而有所調整,左右之間,便產生了各樣的爭議。

其實,只要有民選總統的國家,一定無法避免產生候選人的初選制度,差別只是在初選進行的方式。初選模式不僅是台灣最常看到「全民調」(政黨進行電話抽樣調查做出民調,再完全依照民調結果高低提名候選人),或是黨員投票加民調。不過,作為選民的我們,真的足夠認識總統候選人嗎?

看看以下三個民選總統的國家:法國、美國、韓國,主要政黨如何產生他們「最強棒」的總統候選人。

自己辦不好玩,法國政黨的「聯合初選」

台灣政治體制最接近於雙首長制的法國,那法國主要政黨的總統候選人是如何產生?

其實法國各黨的總統初選,原先都是100%黨員投票,但在2011年出現首次重大變革,便是以社會黨為首的左派政黨,史無前例舉行「聯合初選」,由多個政黨一起辦初選,共同推出2012年總統候選人。

而擁有投票權的選民,也不再只限於各黨黨員,而是開放給一般民眾也可參加,只要在初選當天前往投票站,繳交一歐元便可領到選票。選制上跟總統大選一樣採絕對多數制,沒有人過半就會由最高票的兩人舉行決選,選民依然可自由參加投票;第一輪投票有266萬選民參與,第二輪更高達286萬,是法國史上第一場成功的開放式初選(不限黨員)。

最後這場創紀錄初選由社會黨的歐蘭德(François Hollande)取得勝利,也順利在隔年大選入主愛麗舍宮。

到了2016年,右派政黨有樣學樣,共和黨也找了右派小黨一起辦初選,每位選民繳交2歐元的費用就可以參與投票,兩輪投票下來都有超過400萬法國人參加,相當熱鬧。

反觀社會黨,由於歐蘭的執政後期民調低迷,他個人是否參選連任的動向不明,社會黨方面猶豫是否要辦初選,或是直接提名歐蘭德角逐連任。但歐蘭德支持度實在太低,在2016年4月社會黨決定照樣辦聯合開放式初選,歐蘭德本人也在同年12月宣布不再連任,成為法國第五共和不角逐總統連任的第一人。

然而,法國之所以會發展出聯合初選的模式,是因為法國選舉採用絕對多數制產生的結果。

許多無望進入第二回合決選的小黨也會提名候選人,尤其以左派最為明顯,是因為左派小黨較容易以單一議題作為黨派宗旨,其支持者立場相對來說較為堅定;小黨即使無法進入第二回合,卻持有與決選者進行談判的籌碼,因為這些為數不多的選票,很有可能在一對一的局面產生關鍵性的作用,讓第一輪握有少許支持度的政黨得以「待價而沽」。

由此可知,法國小黨支持度不高卻相當穩定,因其支持者清楚知道選票不會被浪費,反而能夠成為該黨與他黨談判的利器,更有利於宣傳、實踐理想,也讓法國投票率一直以來都居高不下

所以2012年開始,法國出現的聯合初選便是要盡可能減少總統大選的人數,確保跟自身政黨立場接近的候選人能取得第二輪決選的門票,不要像2002年大選,左派太分散的下場就是沒有任何左派政黨擠進決選,結果出現右派對決極右派的戲碼。

美國初選完整檢視候選人,民調最高不見得會贏

至於號稱非常民主的美國,不但總統是採用「選舉人團」的間接選舉,就連兩大黨的初選也是以類似概念進行,各州舉行初選投票,再由各州黨代表依初選結果於全國黨代表大會票選出候選人,最終完成提名作業。

選民要取得投票資格,要先向各郡縣的選委會進行「登記」,確認資格後就會出現在選舉名冊上,同時能選擇登記為哪一黨或無黨籍人士。

而美國初選的形式,其實分成「初選」(Primary)跟「黨團會議」(Caucus)兩種,參與對象也分成開放、半開放與封閉式等多種組合,其中以「開放式初選」的模式最多,亦即不管選民的政黨傾向,都可以在該州任選一黨的初選參加投票,方式就如同我們所熟悉的走到投票所投票,且原則上不能同時參加兩黨初選。

「黨團會議」相對台灣選民是比較陌生的名詞,初選當天只有登記為該黨籍的支持者,或無黨籍人士可以參加的會議。這些會議在州內各地舉行,擁有參加資格的選民在開會時間前往會議地點報到,密集開會後舉行投票,再把票選結果通報該州黨部,目前僅剩少數的州採用黨團會議制度。

最關鍵的「黨團會議」就在愛荷華州(Iowa),每次都是全美的第一場初選,因此極具風向球的指標性意義。以2008年1月3日民主黨愛荷華州黨團會議為例,歐巴馬(Barack Obama)意外奪得最高票,呼聲最高的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甚至落到第三,這也是黨團會議最有趣的地方:全國民調最高者通常不會贏。

回顧近幾屆的美國總統初選,2007年下半年開始,美國各家媒體民調都顯示希拉蕊領先群雄,卻在率先登場的愛荷華州落敗。同年共和黨民調領先的麥肯(John McCain),甚至在愛荷華州落居第四,由不被看好的前阿肯色州長赫卡比(Mike Huckabee)勝出。2012年共和黨初選,民調長期居後段班的前聯邦參議員桑托榮(Rick Santorum),爆冷門擊敗支持度最高的前麻州州長羅姆尼(Mitt Romney),即使是2016年的川普(Donald Trump),也在愛荷華州輸給德州聯邦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

黨團會議是一群人關在一起開會後,再各自投下選票,與家中接到民調電話表示支持誰不一樣,多了討論公共政策與分析候選人特質的空間,也就容易改變某些選民的支持對象。愛荷華州人口雖然不多、兩黨黨代表票數也分配得很少,但正因為是全國第一場初選,往往會決定各候選人之後的命運,以及在媒體上的曝光與討論度。

而初選的重頭戲便是「超級星期二」(Super Tuesday),以往是落在2月至3月之間,在這一天會有最多的州同時舉辦初選,將決定近半數的黨代表票,成為提名之戰的最關鍵時間,通常這天的初選結果就會決定兩大黨的總統候選人。

由此觀之,美式初選的公民參與度非常高,各州選民只要有登記都可投票,加上從候選人宣布參選到黨代表大會提名,耗時長達一年,也讓選戰氣氛炒得非常熱,增加更多檢視候選人與公共政策的機會。

然而,獲得較多初選黨代表選票的人,並非能篤定獲得提名為候選人,因為初選中有一項制度十分令人詬病:「超級黨代表」(Superdelegate)。

這是出現在民主黨的特殊制度,由民主黨國會議員、高層黨公職人員組成,佔黨代表總票數的15%,這些人不會受到初選結果影響,想投給誰都可以,往往會讓初選結果大打折扣,讓超級黨代表屬意的人選占有極大優勢。

1968年的副總統韓福瑞(Hubert Humphrey),在沒有參加黨內初選的狀況下,靠著超級黨代表獲得提名;2016年的希拉蕊獲得的2842張黨代表票,就有572張來自超級黨代表,若這些超級黨代表全部都改投給另一初選者桑德斯(Bernie Sanders),希拉蕊將輸掉黨內初選。

有鑑於超級黨代表左右選舉的弊病,2018年民主黨修改選舉辦法,超級黨代表將無法在黨代表大會首輪票選參與投票,除非投票陷入僵局,否則等於是間接取消了超級黨代表的投票權,避免某些候選人的提名被黨內高層「喬」掉。

韓國仿美式初選,即使「篤定提名」也會把初選走完

今年台灣兩黨初選,外界曾一度傳出採用美式初選的建議,雖然最後沒有成真,但在亞洲還真的有國家這樣玩,就是民主化道路跟台灣很接近的韓國。

過去韓國主要兩大黨的總統提名,都是各黨黨代表選出,一般民眾並沒有機會參與。直到2002年,當時執政的民主黨率先採用新初選制度,從三月初到四月底,每個週末輪流在韓國各行政區舉行投票,共有七萬人俱備黨內初選的投票權,稱為「國民選舉人團」。

國民選舉人團的組成也相當特別,除了20%是黨代表、30%是一般黨員外,剩下的50%是一般民眾,一般民眾則是經由登記申請後隨機抽出,當年有超過190萬人申請,從中抽選出約3.5萬人參加初選。

這場韓國史上首次開放給一般民眾參與的黨內總統初選熱鬧展開,跟美國初選一樣,有些候選人在初期的幾個行政區得票不理想便宣布退選,原本有七人參選的大混戰,至初選結束只剩兩名候選人,最終由盧武鉉贏得提名,擊敗勁敵鄭東泳。

就在同一年,在野的保守派大國家黨為了順應民意、提高公民參與,也比照辦理開放初選,總共約五萬人有投票權,比例分別是30%黨代表、20%一般黨員與50%的一般民眾,最後選出李會昌代表角逐,不過仍於大選輸給盧武鉉。

2007年兩大黨的黨內初選規則做出調整,自由派的大統合民主新黨舉行兩階段初選,第一階段先由九名參選人比民調,前五名進入決選。決選方式也很特別,除了一樣是全國各行政區輪流巡迴投票外,這次還開放給一般民眾使用手機票選,增加投票的便利度,最後由五年前敗給盧武鉉的鄭東泳勝出。

另一方面,在野的大國家黨黨內初選相當激烈,主要是前首爾市長李明博和國會議員朴槿惠的爭奪,初選由80%國民選舉人團票選和20%民調的結果定勝負,其中國民選舉人團是由25%的黨代表及各37.5%的普通黨員與一般民眾組成。朴槿惠在投票以49.39%比49.06%勝過李明博,但在民調上卻以42.73%落後給李明博的51.55%,最後未能出線。

不過朴槿惠2012年在新世界黨(大國家黨更名而來)黨內幾乎已是無人能動搖的共主,由她出馬競逐總統看似理所當然,但新世界黨仍然舉辦初選,並沒有因此而更改遊戲規則,且比照2007年投票與民調八二比的比例繼續使用,最終朴槿惠以超過八成的支持度力壓其他候選人,並在同年大選險勝民主黨提名的文在寅。

2016年,韓國爆發舉世震驚的「閨密門」事件,朴槿惠最終在2017年遭憲法裁判所彈劾下台,該年的總統大選提前舉行,文在寅所屬的共同民主黨(民主黨合併而來)初選方式自2007年以來便大同小異,第一階段先比民調,前五名再由國民選舉人團投票選;但這屆選舉因表態參選者未超過五人,就直接由國民選舉人團投票,由上屆小輸朴槿惠的文在寅贏得提名,而初選投票人數更是達到破紀錄的164萬人。

至於執政黨方面,新世界黨經過一番分裂後改組為「自由韓國黨」,初選也更加簡單,由民調和黨員投票各半,只不過產生的候選人洪準杓還是在大選慘敗給文在寅。

初選方式千百種,總是比「全民調」有看頭

從法國、美國到韓國,除了美國已比較固定之外,其他國家的總統初選都還有不少制度變化,尤其是與台灣相近的韓國,主要政黨的初選方式幾乎每次都不一樣,但放眼望去,就是沒有看過百分之百的「全民調」。

無論是黨員或一般民眾參與,民主國家的總統初選都不會僅靠民調就決定候選人,以法國來說,即便出現別具特色的聯合式初選,還是開放給一般民眾投票選擇;美國初選雖然曠日廢時為人所詬病,但依然砸下大量資源在各州辦初選,讓更多民眾參加;韓國除了採用美式的巡迴初選外,也在每次初選盡可能放寬民眾參與的人數和便利性,就是想鼓勵更多民眾參加。

比起一場場的初選,做民調相對節省成本,但這些總統經選舉產生的國家,之所以在初選排除「全民調」的方式,不僅是希望提升國民關注度,透過一次次的辯論、政見發表,讓民眾在初選過程中仔細檢視候選人的政策與人格特質,並排除民調統計的誤差值,避免「一通電話定江山」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考驗候選人有沒有本事通過初選,若連初選都打不贏,又怎麼能說服廣大的群眾,未來能面對更艱鉅的治國挑戰呢?

更多關鍵評論網文章
為什麼韓國瑜繼續跳針?因為做功課答詢的成本太高
《醫生好忙》:神級的完勝!樸實無華的台灣醫龍
春吶走進來,高雄發大財?高雄市政府如何賠錢又摧毀獨立音樂場景
桶川跟蹤狂殺人案件的真相及警示:一個花樣年華的女孩,為何被殺了三次?
《權力遊戲》向世界證明,影集絕對可以比小說好看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