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紛祭關稅對抗中國產能過剩 學者:長期仍要差異化發展

繼美國後,歐盟自今天(5日)起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暫時性反補貼關稅,而印尼也擬對中國多項商品加徵200%關稅。學者認為,中國政府長期補貼造成多項產業產能過剩,內需又不足,低價傾銷全球將成常態,各國短期內雖可透過關稅、關稅配額等方式因應,但僅能抵擋一時,長期而言,了解產業成本結構,做差異化發展才是上策。

中國電動車已成各國貿易眼中釘,美國5月宣布對規模180億美元的中國製進口產品大幅拉高關稅,範疇包括半導體、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關鍵礦物,稅率從25%到100%不等,尤其電動車稅率一口氣拉高到100%,歐盟同樣對中國電動車加徵臨時性關稅,並於5日正式上路,稅率自17.4%至37.6%不等,最長期限為4個月,加拿大也正考慮對中國電動車祭出關稅,除此之外,印尼政府更是計畫從鞋類到陶瓷等多種中國進口產品,徵收100%到200%不等的關稅。

對於世界各國紛紛對中國電動車以及其他商品出手課徵關稅,中經院代理院長王健全5日分析,中國地方政府長期補貼產業發展,造成多種產業產能過剩,加上現在中國經濟不佳,內需不足,各種商品低價傾銷國際恐成常態。

王健全認為,各國除了關稅之外,還可以透過關稅配額來做因應,但這些僅是短期之道,長期而言,產業還是要與中國產品做出區隔。他說:『(原音)大陸這種規模經濟太大了,所以你可能也必須考慮到關稅,短期有關稅、關稅配額來做一些控制這樣子,但是你還是要了解他,要不然你也沒辦法防範永遠,電動車、半導體成熟製程、鋰電池、太陽能他就有明顯的優勢,你也不能永遠逃這樣子,就是要了解他的成本結構,你怎麼跟他差異化、有創新或者有不同的商業模式。』

王健全指出,中國各項產能去化時間不一,若屬於消費電子類產品因生命週期較短,產能過剩問題會比較快解決,但石化、機械、紡織等傳產,因屬於長期投資,恐怕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解決。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歐盟7/5起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 製造商紛紛喊漲
歐盟加徵關稅陰影下 比亞迪泰國廠正式投產
蔡明芳:中國有選擇性的對外經濟制裁 歐盟須留意過度專注中國市場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