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買下第1間房、38歲存到500張合庫金,年領百萬股息達人:為何我選擇先買房,再存股?

編按:作者劉建鑫(牛老闆)出生於1984年,朋友稱他「牛腱心」,現為飾品批發商,為FB粉絲頁「牛老闆x樂活人生」版主、FB社團「為息而來」共同創辦人。從小對於「變有錢」有莫名的企圖心,出社會後仍當了幾年的月光族,靠著積極開源與節流雙管齊下,厲行「先儲蓄再支出」行動,31歲就買下屬於自己的第1間房,並在38歲存到500張合庫金,年領股息超過100萬元。

存到一筆閒錢後,應該先存股還是先買房?

▲圖/Getty(示意圖)
▲圖/Getty(示意圖)

【文/劉建鑫(牛老闆)】有滿多朋友問我關於有一筆閒錢,該先買房還是先存股這件事,也曾在網路上看過一些相關的討論。

主張先買房的人,是擔心房價愈來愈貴,認為應該早買早享受;也擔心若是投資失利,反而讓自己離買房夢愈來愈遙遠。

主張先存股的人,則是認為應該要靠股票把資金累積起來,到時候再賣掉一些股票當頭期款,最好還能用股利現金流去支付房貸。

決定置產前,先問自己3問題

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要回歸到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來考量,對於想要先買房的人,我建議先了解以下問題:

1.自己是否有買房的急迫性,以及是否真的有居住的需求?

2.你準備的頭期款和買房相關款項真的足夠嗎?

3.是否確定自己能負擔交屋後每個月須繳交的房貸金額+生活開銷?

以上3個問題如果都是肯定的,那當然沒有理由不買房。但是如果以上有任何一點是不符合或是不確定的,那我都會建議先不要考慮買房。

我自己是先買房後才開始投資,但這並不是我計畫好的流程,完全是因為當時的能力與需求可以讓我先買房,投資股票也是買房之後才開始進行的。

我當時的狀況是這樣,我在大學時期從台中北上到桃園市中壢區念書,一直到服完兵役、出社會工作後都是在中壢租屋生活,很自然的也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窩,所以開始工作後就決定一定要買房,只是礙於存款和收入不足,一直沒有任何行動。

直到看到和我一樣離鄉背井,在外地打拼的一位女同事,跟妹妹合資在中壢買了房子,儘管存款仍不太夠,但我還是決定先嘗試看房累積經驗,也先花時間做功課,包括了解買預售屋和買中古屋的差異、要準備多少錢才有辦法負擔、除了頭期款還有哪些額外費用要支付等等。

隨著工作收入提高,以及30歲時開始積極存錢後,我成功存到了第1桶金。而在努力存錢的期間,我也都有陸續看房,並且主要鎖定頭期款壓力較輕的預售屋,因為預售屋只需要10%∼15%頭期款,貸款等到交屋後再繳就可以,資金壓力相對輕很多,等待建商蓋房子的期間還可以繼續存錢。中古屋則需要支付30% 的頭期款,簽約交屋後就要開始繳貸款,還得多付不少錢去重新裝潢,比較不符合我當時的能力和需求。

我前前後後在桃園市看了大約20間房子,從八德看到青埔,也有去新屋、中壢跟平鎮,最後還是選擇我生活多年、最熟悉的中壢。

當時是2015年,中壢的房價並不高,我評估過後,頭期款加上稅費不到90萬元、簡易的裝潢和家電約40萬元,以及未來每月要繳1萬6,000元的房貸,是我的儲蓄和工作收入可以負擔得起的,因此就在這一年—我31歲時,順利簽約買下屬於自己的第1間房。

另外,我也會建議,計畫要買房時,可以先盤點一下自己的能力,看看自己能負擔的房屋總價範圍,再從適合的區域找喜歡的物件。若預算有限,例如大房子買不起,就先買小房子。

其實當初買房時,我也覺得既然要買,就要一次到位,鎖定了三房的物件;但礙於資金實在不足,本來打算要放棄。這時候李老闆又出現了,他告訴我:「你應該務實一點,先求有再求好,一步一步來,不是要一步登天。」他說他以前也是如此,先買大樓,不一定要有豪華裝潢、高檔家電家具,大概住了10年,才換到現在居住的,空間更寬敞舒適的透天宅。

當然,若發現在能力範圍內能買的區域、房屋條件,真的都無法符合自己的生活與工作需求,那就得增加預算,把目標金額訂好,努力存錢!畢竟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會更有動力去達成。

▲圖/Getty(示意圖)
▲圖/Getty(示意圖)

不急著購屋者,可先透過存股累積資金

只要有存錢的習慣,且想買的房子價格符合自己的能力,其實要拿出頭期款應該不難;我也聽過不少人買房都有長輩全額或部分贊助頭期款,因此想買房的人更應該在乎的是,自己的現金流收入,有沒有辦法負擔交屋後每個月要繳交的房貸+基本生活開銷?

要還清房貸至少需要20年∼30年,一旦還不出錢,房子很可能保不住。如果想要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可能還要想辦法去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增加收入。要是計算過後,發現未來要負擔房貸+基本生活開銷是很勉強的,為了避免弄巧成拙,或許讓買房計畫再緩一緩會比較恰當。

那麼,房價一直上漲,現在不買,以後會不會更買不起?我認為還是要務實一點,有多少錢做多少事情。房價長期是上漲趨勢沒有錯,但是只要想辦法讓錢的增長幅度趕上房價的漲幅,也就是透過存股讓錢增值,到時候就能用股票資產轉換為房屋資產。

如果是頭期款不足的狀況,而且還沒有非常急迫的買房需求,那麼除了預留一筆緊急備用金(例如1年的生活費,依個人而定),其餘的存款可以拿去投資比較穩定的金控股,當然這需要先有正確的存股觀念,以及做好至少存股3∼5年的準備,才能實際感受到存股讓資產增值的好處。

像我弟弟也有計畫買房,但他的存款還不太夠,需求也不急迫,錢只存銀行又趕不上房價上漲,所以他也使用我的存股模式,把原本每月要存進銀行的錢用來存金控股。

另外,我弟弟因為個人因素可以取得比較低的信貸利率,所以他還有向銀行借一筆低利率的7年信貸出來存股,當然,要存股的殖利率明顯高於信貸的年利率才能這麼做(詳見延伸學習)。

由於借了信貸之後就必須開始還本金+利息,因此他是用每月收入去歸還信貸的本息,而這7年期間就讓存股的資產慢慢複利滾存。好處是7年後還完信貸,他就有一筆存了7年的股票資產,之後等股票市值到達可以買房的程度時,就能做資產轉移的規畫。這當然得同時承受升息的風險,不過也因為信貸金額不是太高,從2022年以來的升息來看,所增加的信貸利息還不至於構成壓力。

我也要特別提醒,不是人人都適合用借貸來存股,而且最重要的考量當然還是要具備「穩定」的還款能力。我弟弟本身的收入是相當穩定的,而且他決定這麼做之前,也有做過很謹慎的相關評估。如果是工作收入還處於不太穩定的狀況,以及缺乏對存股的正確認知,那麼建議最好不要輕易嘗試,保守一點,單純撥出工作收入來存股,會是更安穩的做法。

股票、房產皆會升值,兩者都值得擁有

靠存股存到頭期款,且每月收入有辦法負擔房貸和生活開銷後,當然就具備買房的條件了。而更妥善的狀況是在支付頭期款後,戶頭裡仍留有存股部位可以繼續生股息,讓自己能多一筆現金流可運用,例如用股息來負擔一部分的房貸或生活費,或者繼續再投入存股都可以。

再來談談,有人可能會覺得貸款買房子,在房貸還沒還清之前,房子都是屬於銀行的,因此對買房這件事興趣缺缺。其實大部分的人不太會用全額現金買房,原因是:1.沒有這麼多資金、2.懂投資理財的人會善用房屋貸款、3.只有錢多到不行的人才會全額買房。

只要你的現金流能夠負擔,那麼貸款買房可說是一種「用貶值資產換升值資產」的理財行為。所謂的貶值資產是指現金,升值資產則是房子,跟銀行借錢買房雖然要付利息,但你借的錢是會貶值的資產,而房子不僅會增值,增值幅度還會高於貸款利率。

隨著每個月的持續還款,你擁有的房屋資產價值其實在不停的增加,而現金負債卻不停地減少。所以貸款買房就是借來了一個不斷貶值的資產,換成了一個不斷升值的資產。

可以發現,當你學會正確思維的投資方式時,妥善運用貸款,能夠適當的幫助你的資產長大,前提是要先理解什麼叫做正確的投資思維。

不管是存股或買房,兩者都是會升值的資產,都值得擁有。房屋頭期款不足的人,真的可以好好考慮用存股來準備頭期款,好好的估算一下自己的能力、需求與金流,做出具體的計畫後,就開始行動吧!

本文摘自Smart智富出版《月光族存到500張股票:超容易複製的存股法,讓股息自己流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