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醫學中心、掛號費差1倍!部分負擔大漲錢變薄 看病更要斤斤計較

7月1日開始,健保部分負擔大幅調漲,尤其是醫學中心漲幅最大,荷包不豐的人如果非得到醫學中心看病,最好精打細算一番。同為醫學中心,掛號費差距最高竟可差到1倍。

為落實分級醫療,避免民眾小病也往大醫院跑,7月1日起,各級醫療院所部分負擔調漲,大醫院漲最兇。若未經轉診,以健保身分到醫學中心看病,連同掛號費、基本部分負擔和藥品部分負擔,一次門診花費逼近千元;急診部分負擔更從原本按檢傷分級收取450~550元調漲至一律收取750元(見表),這是健保6年來頭一次調漲部份負擔,且漲幅最高達67%。

同時,以往無論各層級醫療院所,領用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均免收藥費,但為鼓勵病情穩定的慢性病人至基層診所就診,調整為只剩基層診所維持免收部分負擔,其餘各級醫院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1次須依新制收取藥品部分負擔10~300元,第2次及第3次才維持免收。如此一來,衝擊最大的是許多在醫學中心長期就醫的老病人,大嘆到醫學中心看病真的愈來愈像有錢人的專利了。

以長期領用慢性病處方藥物的老病人來說,原本在醫學中心無論領取幾次慢性藥均不收取調劑費,但新制上路後,若每次回診醫師都開2個月的慢箋、病患須分2個月領藥,第一個月都得自付藥品部分負擔300元,1年下來就會有6張2個月的慢箋、須付6次藥費負擔,總計得多掏出1800元。

事實上,部分負擔調漲,錢不會進到醫院口袋,而是付給健保署;民眾真正自費付給醫院的,主要是掛號費。而國內20家醫學中心,門診掛號費高低價差高達1倍,急診掛號費落差也達65%。

各家醫療機構掛號費為自行訂定,雖然衛福部對掛號費訂有「天花板」:門診150元、急診300元,但其實若超過這天花板,只要報主管機關備查即可。

掛號費最高差1倍 看病可得多掂掂荷包

國內20家醫學中心,大致來說,如果只是普通門診,在公立醫院還勉強可壓低在1,000元以內,但絕大多數沒有1,000元走不出醫院,差別最大就在掛號費。

普遍而言,公立醫院掛號費比較便宜,私立醫院比較貴。私立醫院除了屬於台北醫學大學體系的萬芳醫院,和台大醫院、台北榮總、萬芳醫院、成大附醫、三總等公立醫學中心一樣只收100元之外,其它私立醫學中心都超過100元,最高是新光醫院和亞東醫院的200元。急診掛號費最便宜的是台北榮總、萬芳、成大和三總的200元,其它都在250元以上,最貴是新光醫院的330元(見下表)。

每人每年多看1次門診 健保需多支付346億元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掛號費屬行政費用,由於每家醫院成本結構不同,可根據需求訂定掛號費。洪子仁進一步說明,掛號費也是抑制醫療資源浪費的手段之一,減少民眾不必要的就診。

洪子仁舉例,有些位在台北市中心的醫院掛號費僅收取50元,就醫門檻低,民眾大量就醫的結果是,醫院向健保署申報的健保點數暴增,但健保總額是固定的,導致每一點健保點數換算下來的金額打折扣,醫院收入減少,難以添購新的醫療設備、維持醫護良好執業環境,受衝擊的還是民眾的醫療品質。

洪子仁指出,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每人每年就醫8~9次,國人則高達15.9次,近乎2倍,而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多1次門診就醫,健保就得多支付約346億元,「減少不必要的門診利用率是國家大政策方向,但掛號費門檻這麼低,尤其大型公立醫學中心,掛號費和提供的醫療服務不成比例,不是變相鼓勵民眾有病沒病就去看門診嗎?」

他強調,醫療資源有限情況下,應節制不必要的門診就診,掛號費收費機制應與市場同步,全方位從公私立醫院成本結構及城鄉關係去探討,反映當地經濟水平條件。「有了健保之後,民眾因病而窮、因窮而病的人大大減少,還需要和20年前健保開辦時一樣採齊頭式的平等嗎?說穿了,其實只是假平等。」

北榮100元掛號費20年不變 「公家醫院有社會責任」

但也有醫院100元掛號費20年不漲,台北榮總便是;北榮副院長李偉強表示,「現在的公立醫院已經不是大家想像的公立醫院,」政府對於公立醫院的補助愈來愈少,以北榮來說,政府只補貼部分的教學研究經費,收入絕大部分還是靠健保給付及少部分的自費收入來維持醫院運作及各項支出。

「榮總不以追求高盈餘為目標,」李偉強說,北榮維持100元掛號費20多年,去年門診220多萬人次,門、住診服務量大,雖然健保點值打折,影響醫院收入,盈餘相對偏低,但至少仍有盈餘,再加上推行ESG,透過節水、節電、智慧化等各項流程以節省人力成本等方式節流,因此仍可提升員工薪資福利以招募及留任人才,並添購新設備、增加醫院競爭力。

李偉強不諱言,確實有些人認為像北榮這樣的大型醫學中心應提高掛號費,落實分級醫療,民眾才不會一窩蜂到大醫院就醫,但每每公家醫院希望調漲掛號費,便有聲音認為公家醫院不應帶頭調漲,畢竟,醫療是社會安全網的最底層,應照顧市民和弱勢民眾,公家醫院除了醫療之外,更有穩定社會的責任。

自費收入占比 反映醫院經營能力

除了基本的掛號費就有收費落差之外,民眾可能必須自費的還有藥品、醫材和手術、病房費用等等,還會再拉大收費差距。

從各家醫院的財報觀察,從非健保收入占醫務收入的占比,大致可以看出各家醫院的「經營能力」。

國內20家醫學中心,110年(2021年)醫務收支結餘第1名的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該院的自費收入逼近醫務收入的3成(28%),排名第2名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的24%。

延伸閱讀:

諾羅病毒傳染期?諾羅病毒症狀多久會好?飲食重點秒懂

軟便藥、退燒止痛藥等藥品,健保未來可能逐步不給付,民眾只能藥房自費買

健保部分負擔最新版出爐!3大項目收費調整 1,400多萬人將受影響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