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說粵語、曾是殖民地,為何港澳對政府態度截然不同?

作者:路家/澳門故事無限式

香港「反送中」抗爭越演越烈。據香港民意研究所的「修訂逃犯條例」民意調查(註1) 顯示,近七成香港市民反對修訂《逃犯條例》、六成市民不滿事件中警隊的整體表現。

作為鄰居,澳門人當然都非常關注事態發展(註2)。但事實上,澳門對香港修例及警隊過度施用暴力的態度並不如香港市民般一面倒(註3)。有不少澳門人也批評香港人的「不合作運動」是「搞亂香港」,或認為反對修例的人是「收了錢」。同時,澳門福建體育總會也曾於 7 月 24 日於《澳門時報》及《力報》刊登頭版全版廣告(註4) ,表示「強烈譴責香港不法暴徒公然侮辱國徽(註5) /挑戰中央政府權威/傷害中華民族感情」。

有不少澳門人也嘆道,如在澳門,政府若想要強推修例,澳門人大約不如像香港般強烈、持續地反抗。

港澳政治命運的分歧:「一二.三事件」和「六七暴動」

同是特別行政區,同說粵語,大家都曾是殖民地,為何香港與澳門兩地對待政府的態度會如此不同?原因之一,或許該由上世紀 60 年代說起。

澳門和香港在 1960 年代皆曾發生過大規模的民眾運動,從此改寫兩地的命運,也是兩地歷史的重要分水嶺。在澳門,是 1966 年的「一二.三事件」;在香港,則是 1967 年的「六七暴動」。

1966 年 11 月 15 日,澳門海島市行政局(海島市為澳葡時期所設的兩個市之一,範圍包括路環和氹仔,另一市為澳門市)下令阻止屬於華人的氹仔坊眾小學擴充校舍,眾多華人不滿,隨後更發生警民衝突,造成 24 人受傷。事件發生後澳門華人社會大為震驚,彼時,中國正轟轟烈烈地發生文化大革命(註6),一些親中團體及機構也每天操上澳督府誦讀毛語錄,最終導致 12 月 3 日的特大警民衝突,亦即「一二.三事件」。整件事亦由警民衝突演變成民族矛盾之鬥爭。

據說,在「一二.三事件」騷動最高潮時,有三萬人圍著澳督府直至議事廳前,聲言要推翻澳葡管治。澳葡政府派出警察驅趕在澳督府持續抗議示威的左派親共人士。警方向人群施放催淚彈,又用水喉向人群掃射。示威者則衝擊多個政府部門,將歷任澳督像、文件、傢俱丟出街外,搗毀並焚燒,甚至合力拉倒葡人將領美士基打(Vicente Nicolau de Mesquita)的銅像、破壞葡人著名航海家區華利(Jorge Álvares)的石像等。澳葡政府隨即宣佈戒嚴,裝甲車入城,軍警向天開槍將人群驅散;混亂中有 8 人死亡,80 多人受傷。

在中國大陸亦有集會、遊行聲援澳門左派「同澳葡帝國主義者鬥爭到底」;中國官媒發表多篇社論及評論員文章,更要脅停止供水及食物,迫使澳葡政府答應道歉賠償。就連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外事處「奉命」對澳葡當局提出強烈抗議和要求。結果 1967 年 1 月 28 日,剛上任不久的澳督嘉樂庇簽署「認罪書」《澳門政府對華人各界代表所提出的抗議書的答覆》,接受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外事處提出的主張,並賠償死傷者殮葬費、醫藥費等共二百萬元。

澳門的政治格局亦從此改寫。

不少分析認為,自澳葡政府投降後,對澳門基本上已失去了政治主導權;華人勢力抬頭,一些前輩也會半開玩笑道:自「一二.三」後,澳門已成為「半個解放區」。記得有次到巴西聖保羅市拜訪當地的「澳門之家」(類似當地的「澳門土生葡人同鄉會」),那些擁有部分葡國血統的澳門同鄉說,60 年代會離開澳門到巴西,某程度上與「一二.三事件」有關:因為害怕那氣氛,害怕「文革」。而他們的會址裏,擺放着許多澳門的舊照片,包括被示威民眾拉倒的葡國軍人銅像的黑白照。

1974 年,葡萄牙發生「康乃馨革命」(註7) ,政府之後宣布放棄海外殖民地。只是當時中國內地的文革尚未結束,澳門問題並非中國當時急務,故未有討論收回澳門問題。但澳葡政府對於澳門的管治更是消極。另一邊廂,自新中國成立前後,澳門的左派組織如學聯、婦聯、工會聯合總會等先後成立,為華人、特別是基層提供各種支援,如贈醫施藥、學費低廉的學校;為各行業提供各種協助,爭取權益、福利等。

由此,生在那年代的澳門人不少都不太抗拒左派。澳葡政府的不作為,加上那年頭的民族主義作祟,以及澳門回歸前治安之差,三不五時就有槍擊案、縱火案,令不少那一輩的澳門人盼着回歸,覺得即使經濟不好,最少治安可以改善;回歸,或會有一個新開始。

「六七暴動」反有利港英政府推動改革

但香港不同。1967 年香港發生「六七暴動」結局與「一二.三事件」完全不同。本來是示威罷工潮,後來遭警察鎮壓,事件亦變成暴動。另,有指(註8) 「六七暴動」也是受中國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的影響、加上澳門「一二.三事件」勝利、香港社會矛盾加劇所引指。「六七暴動」期間,左派工人在街頭多次襲擊警務人員,香港警察開槍還擊,期間左派示威者使用土製炸彈等進行襲擊。據指(註9) ,暴動中有 51 人喪生,而直到 12 月中旬,持續多月的「六七暴動」方告結束。有指(註10) ,是因為時任中國總理周恩來要求香港的左派停止炸彈風潮。

暴動後港英殖民統治得到香港民眾支持。而港英政府挫敗這場左派的暴動後,亦有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分析暴動發生的深層次原因,並進行大規模政治、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包括:十年建屋計劃、九年免費教育、成立廉政公署、設立「冤情大使」職位(現改稱「申訴專員公署」)等,改善施政。

香港的經濟之後亦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加上「八九民運」等多種原因,香港人算不上盼着回歸,九七前也曾爆發大規模的移民潮。

香港資深記者程翔先生曾撰文(註11) 分析:「『六七暴動』後港英政府推動的一系列改革,使香港公民社會迅速發展,也使香港人不再視香港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而是自己的家鄉」,認為「『六七暴動』竟然意外地成為香港本土意識發育過程中的第一次『集體歷史記憶』」。而另一邊的澳門,「由於長期落後的影響,加上身處『半解放區』的政治現實,澳門居民仍然是受封建式的『臣民意識』及殖民地式的『順民心態』影響,所以澳門社會至今無法孕育出一個健康的公民社會。

新一代的澳門人會否與上一代的想法不同?可能會,也不一定。有澳門人曾到香港參加遊行,或在網上聲援,或透過網絡論壇參與策略討論,甚至是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提供支援。但同時,好一部分人始終認為香港的示威者是「收了錢搞事」。這一代的澳門人也充滿無力感,也有不少人覺得政治不是自己可理解、該參與、能改變的事。澳門的公民社會怎樣才會全面覺醒,是個難解又令人深思的課題。

註1:「修訂逃犯條例」民意調查結果簡報

註2:【愛瞞來論】致 無法理解香港的你

註3:【愛瞞譯報】澳門網民對香港衝突意見兩極

【愛暪報道】澳網民上「連登」隔海聲援港人:為僅存自由法治抗爭到底!

註4:澳門網民聲援香港:「加油,請不要放棄」

註5:中聯辦連夜換新國徽 王志民:最堅決強烈譴責

註6:何賢在澳門 12.3 事件中的角色

註7:「康乃馨革命」維基條目

註8:文化大革命催生六七暴動【「六七暴動的成因與影響」講座(上)】

註9:香港:六七暴動五十週年

註10:六七暴動真相懸空50年,八大待解之謎

註11:程翔:「一二.三事件」,港澳殊途命運的起點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同說粵語、曾是殖民地,為何港澳對政府態度截然不同?》,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香港「反送中」百萬人上街遊行、罷工、罷課⋯⋯那隔壁的澳門呢?

在澳門,媒體正如何被「染紅」?

作者簡介:

路家,澳門人,開朗型內向,喜歡旅行,喜歡故事。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