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扮黑、白臉! 布林肯對以發表最強烈公開批評 蘇利文挺以滅哈瑪斯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右)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圖 : 翻攝自觀察者網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右)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 圖 : 翻攝自觀察者網

[Newtalk新聞] 據《美聯社》當地時間 12 日報導,對於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的軍事行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當天發表了拜登政府迄今「最強烈的公開批評」。他說,以色列的戰術意味著「可怕的無辜平民生命損失」,但又未能使哈瑪斯領導人和武裝分子變得中立,並可能導致當地發生持久性的叛亂。

布林肯強調,美國認為以軍應該「撤出加薩」,同時也在等待看到以色列就加薩在戰後安全和治理提出可信的計劃。

他還首次以美國官員的身份公開回應了拜登政府當地時間 10 日向國會提交的一份新報告結論,稱 : 「我們有理由認為,在某些情況下,以色列的行動方式不符合國際人道主義法」。

不過,就在布林肯發表評論的同一天,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利文和以色列國家安全顧問(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察希·哈內格比 ( Tzachi Hanegbi ) 通電話。根據美方公佈的通話記錄,蘇利文重申了「美國對以色列安全和在加薩擊敗哈瑪斯的堅定承諾」。

在當天參加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面對全國》(Face the Nation)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與媒體見面》(Meet the Press)這兩檔節目採訪時,布林肯擔憂地指出,哈瑪斯在加薩部分地區「死灰復燃」,而以軍在加薩南部城市拉法採取的「嚴厲行動」,可能會讓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的盟友——以色列,「在一場持久的戰亂中承擔責任」。

他表示,數週以來,美國一直在與阿拉伯國家和其他國家合作,制定有關加薩「安全、治理和重建的可靠計劃…

但我們還沒有看到以色列提出這些計劃……我們也需要看到這一點」。

 以軍對拉法哈瑪斯部隊進行砲擊。 圖 : 翻攝自視覺中國
以軍對拉法哈瑪斯部隊進行砲擊。 圖 : 翻攝自視覺中國

他認為,隨著以色列向加薩南部的拉法進一步推進,軍事行動可能會「取得一些初步成功」,但可能會對當地居民造成「嚴重傷害」,因而無法解決「我們雙方都想解決的問題」,即:確保哈瑪斯無法再次控制加薩。以色列方面稱,哈瑪斯在拉法有 4 個營的人員,那裏聚集了 100 多萬平民。

他還強調,美國一直在和以色列討論一種能夠讓加薩獲得持久安全穩定的方法,而以色列的戰爭行為則有可能讓這個國家「在逼哈瑪斯武裝人員離開的情況下繼承戰亂」,或者,等到其離開後出現一個混亂、無政府狀態的真空,還是會被哈瑪斯重新填補。

不過,根據《以色列時報》當地時間 12 日報導,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利文在以色列陣亡將士紀念日這一天,和以色列國家安全顧問哈內格比通電話,代表拜登和美國人民表示哀悼。

他表示,這是去年 10 月 7 日巴以衝突升級以來的第一個陣亡將士紀念日,約有 1,200 名以色列人被殺害,其中大部分是平民。

美方通話記錄顯示,蘇利文重申了「美國對以色列安全和在加薩擊敗哈瑪斯的堅定承諾」,而在哈內格比證實「正考慮進攻拉法」時,蘇利文又重申了拜登政府對於以色列計劃對拉法發動重大攻擊的擔憂。

 以軍呼籲巴勒斯坦民眾從拉法(咖啡色區塊)避難到安全區(黃色區塊),以免遭到戰火波及。 圖 : 翻攝自X/悉尼奶爸
以軍呼籲巴勒斯坦民眾從拉法(咖啡色區塊)避難到安全區(黃色區塊),以免遭到戰火波及。 圖 : 翻攝自X/悉尼奶爸

在以色列進攻加薩走廊南部城市拉法的問題上,美以分歧開始顯現。儘管拜登警告要暫緩對以色列提供軍援,但分析家認為,美國暫緩向以色列供武只是權宜之計,旨在緩解美國政府面臨的國內國際輿論壓力。

《路透社》也指出,以色列目前其實不缺武器彈藥。報導引述白宮官員的話稱,美方暫停運送的彈藥僅為「非導引炸彈」。有國會工作人員稱,這些彈藥價值僅「幾千萬美元」。

為緩解國際壓力,以色列要求更多在拉法的巴勒斯坦人撤離,前往其擴大的「馬瓦西人道主義區域」(Mawasi),這進一步表明以軍正推進對拉法的地面攻擊計劃。

此外,以色列軍方也要求加薩北部賈巴厘亞地區 ( Jabalia ) 的居民和流離失所者撤離。以軍稱,在注意到哈瑪斯試圖重新控制該地區之後,他們回到了那裏展開行動。

綜合媒體報導,目前已有 30 萬巴勒斯坦難民開始往安全區遷移。

查看原文

更多Newtalk新聞報導
紅綠燈壞了擺爛不修! 南通車禍傳釀23死慘劇 政府派警壓熱度 家屬憤怒抗議
俄正、副防長全被撤! 竟用經濟學家取代紹尹古 專家 : 普丁政權恐不穩.....

目前已有30萬巴勒斯坦人遷往以色列劃出的安全區。   圖 : 翻攝自IC Photo
目前已有30萬巴勒斯坦人遷往以色列劃出的安全區。 圖 : 翻攝自IC Photo
巴拉斯坦難民在拉法居住的帳篷區。   圖 : 翻攝自IC Photo
巴拉斯坦難民在拉法居住的帳篷區。 圖 : 翻攝自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