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李怡遺孀邱近思發表新書 陶傑:不同視角看李怡與時代
資深媒體人、香港著名評論家李怡的遺孀邱近思,選在今天(10/05)適逢李怡去世2週年的紀念日舉行新書《我與李怡:歷史洪流下的愛情故事》發表會,以另一種視角來書寫自己與李怡從工作中相識、相知,經歷分分合合,人生下半場結為連理,參與歷史重要時刻的許多點滴,也回顧在兩岸、港台新聞場域的縱橫與時代的演變。名作家陶傑見證李怡從左傾誠實認錯轉為自由派作家,希望從邱近思的女性知己的視角,讓更多人了解李怡,以及那個變動的時代。
今天的新書發表會由大塊文化發行人郝明義主持,香港著名作家陶傑、聯電創辦人曹興誠等人出席,分享與李怡的互動與共同的經歷。
陶傑回憶起從年輕時看李怡各種不同作品開始,對於李怡印象是風度翩翩、文采令人仰慕,但是日子過得非常樸實,不貪財、不崇尚名利。陶傑說,從李怡身上看到民國30-40年代那些有言論出版自由時,對於勞動人民、對於無產階級寄予同情的那些自由主義知識份子。
陶傑提及原本年輕時的李怡立場左傾,創辦《七十年代》雜誌也仍替中共講話,但見到毛澤東文革後,1975-1976年四人幫愈搞愈不像話,儘管仍在編輯上「給中共做工作」,但等到1976年11月、四人幫被捕瓦解後,中共統戰工作也亂了套,下面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李怡受到衝擊之後,《七十年代》雖繼續出版,但是李怡開始慢慢回歸到胡適等人西方真正的自由派(liberal)立場,1978年開始回到真正的第三勢力。
在李怡去世界2週年的日子,陶傑為好友李怡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文藝青年,用不同筆名寫很多好文章。第二階段開辦《七十年代》,一直到四人幫瓦解為止,幫助中共對海外留學生等青年進行統戰,「統戰了包括馬英九」陶傑說。
陶傑說,李怡人生第三階段是1976年10月以後,他重大的反省,然後蛻變為一個不受黨派控制、左右,然後獨立思考真正有西方特色的自由派(liberal)。第四階段則是後來2019-2020年香港的抗爭,李怡對香港年輕人非常同情,甚至於對香港各種思想、包括港獨的論述都說應該要有一點包容,這時期後來與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等人一起合作。
陶傑表示,他很欣賞李怡的誠實,自己錯了就是錯了,他對全世界、對於追隨過他的讀者他承認、然後反省,然後對自己有另外一個要求。到了第三、第四階段的李怡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陶傑說,要理解李怡,可以看他的回憶錄,是他第一手從小到大的經歷。而在擔任編輯的歷程中,有邱近思的角色出現,包括工作上、追隨他多年,由邱近思來看李怡,又是另一個角度,就像後來李怡住在台灣,看著觀音山一樣,從淡水河看的角度,跟另一邊看到的是不同的風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
陶傑也說,邱近思的新書是書寫她自己,但是枕邊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人,所以這本書除了自己的角度、女性的角度,有別於李怡自己自傳裡頭自己的角度,不要只看李怡自傳,而要看看多年與李怡合作的女性知己,更可以看到李怡在香港、台灣他工作時周圍的人與氛圍,還有那個時代,從邱近思的眼中看到的李怡,相信會為未來的歷史留下有系統的珍貴紀錄。
邱近思表示,這本書是為自己寫的,因為李怡的離世,實在太悲痛,自己覺得一定要想一個方法把心安頓下來,於是決定寫書。而今天這本新書的發表會之外,同時也是他的紀念會,以前就是幾十年的朋友在場,因為李怡來台灣走了一年半的時間,唯一的一場公開的、座談會就是在「左轉有書」這裡舉辦。
邱近思說:「我現在坐的位置就是當初他坐的地方,所以我覺得無論是從時間、現場的朋友也好,還有就是就是地理也好,全部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如果她會在天上的某個角角落,我們的話,他一定會覺得很高興。」
邱近思強調,這本書對於她與李怡過去曾經發生的事情,一同曾經走過的路,曾經共同分享的一些想法,或者做過的事情,也是藉由這樣寫作的方式,讓自己慢慢能夠走出來。
邱近思表示,他與李怡兩人1982年在香港中國時報曾因為分時共用一張辦公桌,李怡不小心打破她的杯子而留言才認識。後來兩人歷經共事、交往,也曾分手,互不往來。直到2008年李怡前妻過世後之後,邱李兩人因為林懷民2009年邀約到印度旅遊才又碰面,後來才一同共度後半生。
邱近思回憶起李怡曾以不同方式協助她在處理中國大陸新聞時的點滴,也期許她養成閱讀的習慣,對自己幫助非常大。
邱近思拿出李怡送給他的筆還有卡片,回憶起過往的互動,邱近思說:「他現在是不能陪我,他在另外一個世界,可是我到現在我都覺得他跟我還是心靈相通的這種感覺。」
更多太報報導
不滿謠傳「賴清德國慶晚會避唱國歌」 吳思瑤:馬英九只出席2次、停辦4年
港人著作獲台北國際書展雙首獎 策進會首次擺攤「同你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