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球-直球、4縫、2縫與1縫

中國時報【黃國洲】 台灣棒球師法日本,諸多術語與觀念泰半承襲和風。以投手最常見的球種—快速球(Fastball)為例,台灣與日本仍慣稱為「直球」;而美國早已揚棄早已過時的「直球」(Straight Ball)稱謂。在球種單調的棒球遠古時期,快速球行進路徑不像曲球會變化,相對而言較為筆直,故得此名。 投球技法日益精進,球路衍生五花八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許多人發現不少快速球根本「不大直」,上乘的速球更不該是「直苗苗」,因此對速球的稱號改弦易調。美國人通常將速球區分為兩大類:四縫線與二縫線,若再細分則名目繁多:上升(Rising)速球、沉球(Sinker)、切球(Cutter)、竄球(Tailer)、奔球(Runner)、漂球(Sailer)……。 美國棒球學者狄克森(Paul Dickson)在其抗鼎鉅著《狄克森棒球辭典》(The Dickson’s Baseball Dictionary)指出,四縫(four-seamer)與二縫(two-seamer)這兩個棒球術語至1982年才粉墨登場,對照一本在1977年出版,由萊恩(Nolan Ryan)與托瑞(Joe Torre)合著的《投球與打擊》(Pitching & Hi! tting),全書遍尋不著這兩個字眼,與狄克森的考證相當吻合。 「四縫線快速球」與「二縫線快速球」大約在1990左右才出現在中文世界裡,譯介者是長年旅美的棒球作家許昭彥先生。隨著多位台灣球員在大聯盟登場,國人的棒球知識也眼見漸開,連入門球迷也對四縫及二縫耳熟能詳;但多數人的認識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狀態,而少數「知其所以然」的描述也存有不少曲解。 最常見的是「望文生義」式的誤會:二縫速球的握法既然是食指與中指沿著最窄的兩道縫線,那四縫速球「應該」就是握著四道縫線來投球。只要拿球模擬後便會發現,手再大指再長也無法掌握「四條」縫線來投快速球,事實上,四縫及二縫名稱的由來是根據球的飛行樣貌而非握法。四縫線是指一顆倒旋的速球在轉過一圈後,會有四道略微平行的縫線等距通過;反觀二縫線在倒旋一圈後,僅能見到兩道最窄的水平縫線。 四縫線速球飛行時有四道縫線破壞空氣阻力,所以速度比二縫線速球來得快。前者的四條線依等距平行旋轉,因而飛行軌跡較穩定,不易產生左右方向的偏移;後者由於每轉一圈,約有四分之三的時間以無水平縫線的方式通過氣流,再加上兩側不規則縫線產生作用,二縫線速球的路徑常會偏移,若再刻意運用兩指施力點的不同,則移幅更為明顯。王建民的拿手武器下沉球即是二縫線速球的一種,放球時以食指施力,球至本壘板前會沉降至右打者內側。 四縫的握法並非握著四道縫線,而是將食指與中指跨越棒球最大的圓弧線,四縫速球因此又稱「叉線球」(cross seamer)。值得留意的是,與兩指交叉的兩道線必須是間隔距離最寬的弧線而非最窄的平行線,若是後者握法,投出來的球會變成二縫線。 典型的二縫速球採「沿線」(along the seam)握法,但二縫是否優質在「動」(movement)不在「速」(velocity),因而不少投手會稍微更動握法以達到效果。以沉球為例,拇指越往上抬,球速雖較慢,但沉降曲度會變大。兩指或開或攏、或左或右,球路也會! 產生不同的變化。 日前報載建仔向國民隊農場投手總監威廉斯(Spin Williams)請益其「獨門」絕技--「一縫沉球」(one seam sinker),其實這種球路既不是「獨門」也不該稱為「一縫」。 百餘年大聯盟良投多如過江之鯽,二縫變種握法層出不窮,兩指並攏「向左向右」已不知走過多少回;先前說明已談過,四縫及二縫的區分不在於握著幾道縫線,若是握著「一線」就稱「一縫」,那老早就有許多「一縫曲球」、「一縫滑球」甚至是「一縫切球」。所謂的「一縫沉球」仍是二縫速球,不信的話,拿顆球來旋轉一下,試看有幾道縫線迎面而過? (棒球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