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紫色大稻埕》人味戲味皆盎然的大戲

所謂「旗艦」,所謂「指標」,像《紫色大稻埕》這樣格局恢宏,製作嚴謹,角色繁多,情節篇幅浩瀚的所謂「磅礡大戲」,他的成功與否?意義不僅只他一齣戲的成就,同時還足以展示一個影劇市場在技術、藝術的實力現況,還足以標示為一個戲劇製作環境的「里程碑」。不論是內容的精神,或者拍攝過程方方面面的精緻用心,意義都是非比尋常的。

然而,戲還是拍來給人看的,倘若因為主題設定的曲高和寡,因為創作風格跟普羅大眾欣賞的「習慣」拉開明顯的距離,以致讓觀眾追戲的熱情「冷卻」了,那麼,一切用心變成孤芳自賞,結局就尷尬了。彌足幸運的是,「治大國者,若烹小鮮」,越是大格局大視野大精神的「史詩劇」,越是應該從細處著墨,從人味深耕;人味,不只是戲味,還是共鳴。這一點,《紫色大稻埕》做到了。

主軸工整,細節雕琢,人物鮮活,情韻盎然。《紫色大稻埕》在故事敘述上的引人入勝,以角色的心路歷程,烘襯大時代的跌宕變遷,在在顯得舉重若輕,是一齣「好看的好戲」,是一個「完成度VS.真誠度」、「文學性VS.電影感」皆臻於成熟的不容錯過的動人作品。

《紫色大稻埕》的「戲味十足」,這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戲味,來自人味。人味一濃,戲的溫度也有了,情感也有了,看戲的人要想不「入戲」,也難。對現代的一般觀眾來說,「100年前」的時空背景,是遙遠的,「100年前,身為台灣人的榮光與迷惘」,是遙遠的,「對於美術的狂熱」,也是遙遠的,但就因為這股濃冽如茶的自骨子裡直接透出來的「人味」,這些「遙遠」,便也紛紛逼近眼前,可以觸摸,理解,並且進一步體會,感動。

《紫色大稻埕》的「好看」在於「細膩」。那個「細」,不只是視覺的考據和講究,而是人物塑造的完整和靈活,連個擦肩而過的小人物都讓人覺得充滿個性和辨識度,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人物有了生命,人物的關係、背景,自然就引人關切,例如:從對施易男這個單一角色的興趣,衍伸出對於「江記茶行」大家族各路人物關係的好奇;因為角色的塑造呼之欲出,當謝瓊煖說起「八仙彩」的神髓,當施易男講起茶葉的採摘烘焙,當馬如龍講解茶行的經營眉角…自然而然,也讓觀眾聽得津津有味。然後,那個做為故事舞台的「世界」,也就成立了。

那個勾著人想要進入去理解、探討並且感動的「世界觀」,一旦成立,這個故事所企圖傳達的信念與訊息,方纔具備了跟看戲的人相同的腦波頻率,不但入眼,並且入心。


▲《紫色大稻埕》在故事敘述上的引人入勝,以角色的心路歷程,烘襯大時代的跌宕變遷,在在顯得舉重若輕,是一齣「好看的好戲」。(圖/三立提供,2016.03.15)

葉天倫導演出身自劇場舞台,對於「戲VS.觀眾」的距離、互動、觀感的sense有格外精準的判斷與掌握。例如:以「大陸京劇蒞台公演」的梗,用來呈現當年大稻埕承受外埠渡海而來的多種文化衝激的「藝文薈萃」氛圍,他選擇了以《貍貓換太子》寇珠七情上面的花旦戲,取代了更深沉卻溫吞的青衣戲做為代表,就是一種針對「電視影像」特色的正確運用,從電視觀眾的視角出發,靈活而敏銳。

而從《含笑食堂》以來,葉天倫之對於「細部設計」的講究(以及源源不斷的小創意)像魔法一般,再次有了全面的發揮。例如:小妹妹一邊喊著「那ㄟ落去?那ㄟ落去?」一邊發現小房間的過場戲…;麵包夾掉到地上,利用施易男彎腰下去撿的瞬間,柯佳嬿姊妹淘趕緊交談了幾句的戲…;施易男為柯佳嬿畫像的整場戲告一段落,鏡頭tilt-up,大娘站在更高的樓層,原來,她一直俯視著這一切…;因為有著相同的語言,京劇名伶婉華衝著蔣渭水的背影不自覺喊了句「同鄉」…;這些稍縱即逝的剎那,都不會對情節的發展有太明顯的影響,然而,有或沒有,讓觀眾體會到的戲味的「飽和感」卻是截然不同的。

而這樣的「小細節」,之所以值得特別一提,除了不但可以進一步去「感受」(捕捉)一個優秀創作者毫無保留的用心,更因為可以讓觀眾經常拾獲某種「隱藏版精彩」的,看戲的滿足與快樂。

李辰翔與施易男,做為這個時空緜長的大河戲的核心角色,表現可圈可點。體形纖瘦的李辰翔,展現了跟自己外型極不相稱的豪大能量(不論是性格的或是演技的),澄澈如海的質樸,明朗如天的率真,再加上家世清寒所造成的易感與早熟,幾種人物的內在特質,詮釋得具體,內化得通透,「人戲合一」的程度在眼神動靜間,在舉手投足間,都讓「郭金火」(就是後來的膠彩畫大師郭雪湖)這個人物的思維、熱情,無不讓人感同身受。

懷舊戲裡「熱血多情大少爺」的角色並不罕見,這樣的人物戲路,很容易會被「符號化」(流於表面,見形不見神),而這個角色倘若還被付予了一些「主題精神」的「包袱」(「民族意識」、「青春自主」…什麼的),演著演著僵掉了,演技被角色「吃」掉了,這類很可能發生的「舞台危機」,卻沒有在《紫色大稻埕》的施易男身上上演,關鍵在於施易男「從裡面活出來」的人物氣質(氣息)掌握。施易男此次演技火力全開,感情的肌理,情緒的線條,始終清晰分明。開頭前兩集,都還只是糾結並不強烈的「小兒女」戲,已經讓他演得那麼「厚」了,誠屬不易。


▲《紫色大稻埕》劇照。(圖/三立提供,2016.03.15)

柯佳嬿近來戲作頻繁,演技日趨爐火純青(有機會繼林依晨之後,成為台灣影視屏幕最具代表性的名字)。柯佳嬿的演技實力,在兩種戲路上表現得最見心得,一是揮灑自若的「神經質喜劇」(《必娶女人》、《五星級魚干女》),另一則是時間跨幅龐大的滄桑型角色(電影《風中家族》)。《紫色大稻埕》中由少女階段開始演,目前看到的青澀、靦腆,做為一種人物時間軸的比較「基底」,隨著戲劇結構的鋪陳跌宕,即將呈現出來的角色變貌,相當令人期待。

整齣《紫色大稻埕》角色甚多,演技出眾的優秀演員也族繁不及備載,而一如《含笑食堂》演技高手過招所帶來「讓戲更圓滿」、「自己長出戲來」的「化學效應」,處處可見:看謝瓊煖跟李辰翔對戲,看林秀玲(甚至是大娘沛小嵐)跟施易男對戲,那些「母親」的角色,特別讓觀眾可以產生情感投射,溢於言表的情深意切,是真實,多過演技。因為真實,即便寥寥幾句,即便噓寒問暖,都讓人動容,並且過目難忘。「江記茶行」的那三房太太們,每一位的氣質和神采無不各擅勝場,才三張臉,就構築出一個好像隱藏了無窮故事的小世界,精彩,華麗,好有味道!

這些畫龍點睛無處不在的「人味」,跟這齣戲投注的拍攝資金與心血一樣珍貴,都是《紫色大稻埕》值得鄭重推薦的感動之處。


▼《紫色大稻埕》在故事敘述上的引人入勝,以角色的心路歷程,烘襯大時代的跌宕變遷,在在顯得舉重若輕,是一齣「好看的好戲」。(圖/三立提供,2016.03.15)

本文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紐約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碩士。涉足娛樂產業二十餘年:電影行銷、頻道經營、新聞採訪、唱片企劃、時尚發行,專業經歷遍及PEOPLE雜誌、春暉電影、滾石唱片、MOD、VOGUE、GQ等公司要職。出版《惡女阿楚》、《一個台客在紐約》等15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