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小說家海史密斯「曾密戀遠親、人妻」 前任揭被她征服人數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為知名小說家。(圖/目宿媒體提供)
派翠西亞海史密斯為知名小說家。(圖/目宿媒體提供)

記者許瑞麟/綜合報導

名列犯罪小說家榜首的派翠西亞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筆下人物殘酷冷血,她本人卻是不折不扣的浪漫胚子,不僅曾甜蜜送女友詩集,更不畏恐同眼光大街示愛。紀錄片《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透過梳理其私密日記、手稿素材翻轉形象,公開形象和感情生活有相當大的反差。

海史密斯一生的感情空窗期佔少數,前女友莫妮克布菲(Monique Buffet)在紀錄片中形容,海史密斯是紐約女同志夜店的出名風雲人物,「被她征服的人數多到可以辦女人節」。海史密斯談起戀愛行動力超群,跟遠親都譜過一段戀曲,連家人皆被瞞在鼓中,直到拍攝紀錄片訪談,才發現這段情史,還有過為了接近已婚情人在海外買房的驚人之舉。

海史密斯生前最後一位正式同居人瑪莉珍米克。(圖/目宿媒體提供)
海史密斯生前最後一位正式同居人瑪莉珍米克。(圖/目宿媒體提供)

作為女友的海史密斯既風度翩翩,也擅長在生活中製造驚喜,最後一位正式同居人瑪莉珍米克(Marijane Meaker)曾說,海史密斯總是紳士地主動開門,看到女生會整理服儀以示尊重。當她們交往時,海史密斯常送珠寶、為米克畫畫當禮物,有時會在詩集裡夾一片紅色楓葉,標註著詩句放在桌上給她。米克回憶,縱使當時同性戀被視為禁忌,海史密斯毫不在乎他人眼光,會在大街上公開牽手、摟著她,勇敢表達情意。

愛是海史密斯不斷書寫的主題,作品和日記中詳盡記錄了她的深刻思索,身為女同性戀者,她定調:「同性戀者偏好彼此的陪伴,是因為他們經歷過一樣的地獄、一樣的試煉、一樣的絕望,能夠相遇的都是活下來的人。」刻畫了當時性少數族群的艱難處境。紀錄片分析海史密斯在缺乏愛的環境中長大,即使深愛母親,但得到的是媽媽對她的性傾向冷嘲熱諷,她為此發展出矛盾的個性,雖渴望純粹的愛,仍無法在任何人身上找到歸屬感,加上酗酒惡習,因此沒有一段感情能夠長久。

莫妮克布菲是海史密斯的忘年戀人。(圖/目宿媒體提供)
莫妮克布菲是海史密斯的忘年戀人。(圖/目宿媒體提供)

縱然海史密斯不是長久的情人,她卻是對寫作專一的作家。晚年時海史密斯在訪問中曾說,自己每天寫作4、5個小時,目標是一周工作7天,家中沒電視只聽廣播,希望創作能不被干擾。她一生出版了22部小說和無數短篇故事,寫作範圍廣泛,涵蓋犯罪謀殺、同性戀情等主題,為美國當代重要小說家之一。《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片中也透過她的訪談,及4部被改拍為電影的作品《因為愛你》、《美國朋友》、《火車怪客》及《天才雷普利》,暢聊創作歷程。

海史密斯於1995年在瑞士去世後,她將近8千頁的日記和筆記本被發現,由長期合作的編輯普朗塔(Anna von Planta)經過25年、濃縮八分之一的頁數出版成冊《派翠西亞海史密斯:她的日記與筆記》(Patricia Highsmith: Her Diaries and Notebooks: 1941-1995),世人終於得以一窺海史密斯內心世界。導演伊娃維蒂亞(Eva Vitija)以日記與筆記為基礎,訂定海史密斯的同性愛情為主軸,拍攝而成《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並形容本片是海史密斯「愛的傳記」,電影將於8月25日在台上映。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圖/目宿媒體提供)
《尋愛小說家:海史密斯》。(圖/目宿媒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