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會客室/口腔白斑是警訊 延誤就醫良性變惡性

文/黃暘凱

圖:旭森口腔外科診所院長黃暘凱醫師

在衛福部最新公布的108年十大癌症中,口腔癌在不分男女族群排名第五,但在純男性群中卻排名第四,奪走了3425人的生命。口腔黏膜癌化的過程屬於漸進式的變化,口內的白斑、紅白斑或是紅斑,就是一種徵兆,一旦出現徵兆就應該立即就醫,否則就算是良性也有機會變為惡性。

 

40歲李先生,平時有抽菸、喝酒及吃檳榔的習慣,三年前在左側的臉頰黏膜上發現了一個大小約2公分左右的白色斑塊,經就醫切片檢查後為良性的口腔白斑,組織病理檢查報告為上皮增生,經過二氧化碳雷射治療後,回復健康,李先生也戒除了菸、酒、檳榔的習慣,目前持續於口腔顎面外科定期回診檢查,沒有復發或是有新生的病灶出現。

 

口腔癌是指發生在口腔部位,具侵犯性的口腔黏膜惡性病變。口腔癌在癌化的進程中,被認為是一種漸進式的發展,一般來說,正常口腔黏膜會先變為口腔癌前病變,再逐漸轉變為口腔癌。正常口腔黏膜上皮一旦暴露在癌化因子中之後,上皮細胞會逐漸產生變性,細胞生長的調控機制會受到一系列的影響,而使得正常口腔黏膜上皮,有機會轉變成口腔癌前病變,臨床上可觀察到的變化如白斑、紅白斑、紅斑及疣狀增生等等。

 

白斑會因厚度、結構型態、增生範圍和表面形態的不同,而有薄白斑、厚白斑、平滑白斑、裂隙白斑、顆粒狀白斑、疣狀白斑、結節狀白斑等臨床表徵;紅斑則有較平滑、表面較為平整的臨床徵狀。但一般而言,在病理型態上,紅斑較白斑的組織病理變化,更加接近嚴重的異生或惡性轉變。而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累積這些病變至某種程度時,部分的病變會再繼續癌化而成為口腔癌。

 

在組織病理型態上,由正常口腔黏膜癌化至口腔癌的進程中,一開始為正常的口腔黏膜上皮,逐漸地可見到上皮變多變厚而形成「上皮增生」,接著上皮細胞逐漸發生異常生長,而形成了「上皮異生」,依不同異常程度,可將其分為「輕度上皮異生」、「中度上皮異生」及「重度上皮異生」,然後異常的上皮會轉變為「原位癌」,最後便成為具侵犯性的口腔癌,其中,超過90%的口腔癌組織病理型態為「鱗狀上皮細胞癌」。

 

臨床上篩檢口腔癌時,除了檢查有無口腔癌腫瘤本體之外,很重要的一個部分為檢查是否有口腔癌前病變的出現,如白斑、紅白斑、紅斑等都是檢查的重點。一但發現有口腔癌前病變出現,可藉由組織病理切片來了解病理型態,並依據其臨床表徵、大小、發生部位、癌化潛力來決定治療方式,像是二氧化碳雷射手術、冷凍療法、光動力療法、手術切除等,都是常見於口腔癌前病變的治療選擇。而在治療之後,都應戒除菸、酒、檳榔等不良口腔習慣,同時,術後需要定期門診追蹤,若出現復發或新生病灶,還是應早期處理,減少病灶進一步發生惡性轉變的機會。

 

雖然口腔癌前病變常見於有菸、酒、檳榔等不良口腔習慣的患者口中,但偶爾也會在沒有不良口腔習慣者口中發現病變,因此,若一般民眾於口腔中發現不明原因的斑紋或斑塊,都應儘早就醫,由專業醫師檢查並提供相關的醫療資訊。

 

作者簡介/

⿈暘凱醫師

現任:旭森口腔外科診所院長

學歷:

台北醫學⼤學牙醫學系學⼠

台北醫學⼤學口腔醫學院口腔顎⾯外科碩⼠

經歷:

台北醫學⼤學附設醫院牙科部口腔顎⾯外科主治醫師

奇美醫學中⼼牙科部口腔顎⾯外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口腔顎⾯外科學會專科醫師

台北醫學⼤學口腔醫學院部定講師

德國⼤學醫院Uniklinik RWTH Aachen進修醫師

葡萄牙Lisbon Malo Clinic進修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