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會客室/咳嗽就尿失禁 讓女性困擾的「症頭」

文/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泌尿科蔡樹衛醫師

64歲洪女士原本是很活躍的職業婦女,經常參與各式社交活動跟旅遊,一年前開始減少外出活動,整天待在家中;先生跟女兒覺得的很奇怪,在仔細了解後,發現一年前開始有快走及咳嗽時會有漏尿狀況,近來症狀變得更嚴重,而且常會有尿騷味,來門診後經過一連串的檢查診斷是應力性尿失禁,在討論後選擇接受手術,術後擺脫尿失禁回復原本乾爽的生活,又開始她之前的生活。

 

何謂尿失禁?尿失禁是指尿液非自主性的漏出,它會造成患者在衛生上、家庭及工作上的困擾。依據研究顯示,世界各地約有1/3的女性有尿失禁,但有不少人會羞於啟齒,不會主動尋求治療,會尋求醫師治療者,比率占小於10%。

 

在臨床上會發現很多老年人尿失禁嚴重到了不太敢出門而將它視為正常現象不處理,很多人都經常帶著衛生棉或護墊。因此而不安、焦慮、喪失自信心,導致社交生活及性生活也可能會受到限制及終止。

 

尿失禁在全球的疾病當中已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根據統計女性常有尿失禁的困擾,且年紀愈大,發生機率愈高。常見原因如下:

(1)一般由於多產(3胎以上)或胎兒體重較大所導致。

(2)慢性長期腹壓的增加,例如長期便秘、慢性咳嗽、或長期從事勞動所導致。

(3)停經後女性荷爾蒙不足亦會導致尿道及陰道組織因此萎縮。

(4)解尿習慣不良,如用力解尿或長期憋尿者。

(5)遺傳因素如先天上肌肉力量較弱者。

(6)使用藥物者,如抗高血壓藥物或利尿劑等,皆可能是引起尿失禁的原因。

 

尿失禁可以分成

(1)急性尿失禁:伴隨著急尿感後非自主性尿液漏出。

(2)應力性尿失禁:因用力、打噴嚏、或咳嗽而導致尿液非自主性的漏出。

(3)滿溢性尿失禁:膀胱收縮無力,在尿液漲滿後,才順著尿道慢慢滲出,一般容易發生在糖尿病及中風後的病人。

(4)恆漏性尿失禁:整天尿都漏個不停,常發生在尿路廔管或尿道組織嚴重受損的病人。

 

上述病患尿失禁原因為應力性尿失禁,由於骨盆肌肉鬆弛,導致尿道控制能力降低。因此,當膀胱內的壓力增加時,或任何腹部用力的動作如咳嗽、跳躍、下樓梯、抬重物時,都會導致尿失禁的現象便會產生。應力性失禁患者多屬於婦女、老年人、身體肥胖或長期咳嗽的人士。

 

尿失禁最佳治療方法,應先考量以病人為導向的治療方式,要評估病人的年齡、日常生活、工作性質,再加上臨床客觀的檢查以及病患本身就醫的意願及配合度,整體評估後再做最後的治療建議,在治療上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兩大類。

 

非手術治療方式:

(1)藥物治療:目前主要藥物有兩類、抗膽鹼藥物(副作用包括口乾,便泌等)及B3腎上腺接受器加強劑(副作用包括高血壓等)。其它藥物有女性荷爾蒙之補充,增加陰道及尿道附近黏膜增生,進而預防尿失禁。

(2)陰道內置放模型式支撐物,支撐尿道及膀胱。通常適用於同時患有子宮下垂之病人。

(3)骨盆肌肉電流刺激療法。借助電流來刺激陰道及尿道旁之肌肉組織,進而預防尿失禁。

(4)骨盆肌肉收縮運動療法。教導病人坐著、躺著、站著時想像自己正在解大小便,而試著要忍住大小便,夾緊肛門周圍及會陰部肌肉,當病人感受此肌肉時,則反覆練習此收縮,心中默念1、2、3、4、5後再放鬆。一般每天可先做4次,每次做15次收縮運動,此運動對於嚴重尿失禁及伴有膀胱脫垂病人較無效。(5)生理回饋行為療法。主要藉由骨盆肌肉的肌電圖變化或陰道內壓力變化的方式,利用電腦螢幕上圖形的顯示,來教導病人做正確的骨盆肌肉收縮運動。而生理回饋行為療法乃是結合肌電圖及電腦影像的方式,引導病患做正確骨盆肌肉收縮運動,進而增強骨盆肌肉對尿道及膀胱支撐力量。

 

手術治療方式:

(1)經腹部膀胱尿道固定術。傳統手術,文獻顯示成功率可達85-90%、10年後之成功率還可以有將近70%。好處為術式穩定,壞處為剖腹式傷口較大及恢復時間較長。

(2)內視鏡膀胱頸尿道懸吊術。術式與腹部膀胱尿道固定術相似,但因內視鏡術式複雜,成功率因人而異。

(3)無壓力式陰道吊帶懸吊術。文獻顯示成功率與腹部膀胱尿道固定術相似,好處為傷口小恢復快,並可術後再做調整。

 

我們不能輕忽尿失禁所帶來的危機,以免帶來生心靈各方面的困擾,同時也影響到您的生活質量。現代的醫學發達,對於患有此病症的病友,主動尋求醫師治療,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