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會客室/治療高血壓的新利器—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

文/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介入性心血管科黃晨祐醫師

高血壓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然而在診間時常聽到許多病友對治療高血壓的疑惑:

「爸爸年紀已經80歲了,血壓的控制還需要這麼嚴格嗎?」

「醫生,我的血壓藥每天已經吃3、4顆了還降不下來,怎麼辦?」

「我每天吃這麼多種血壓藥,長期會不會對身體有影響?」

「醫生,我40歲就要吃血壓藥,往後是不是要吃一輩子的藥? 有沒有其他方法?」

 

高血壓,是惡名昭彰的隱形心血管殺手,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國人時常輕忽或未積極控制,長期容易增加腦中風、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及慢性腎臟病等嚴重併發症。

 

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學會,參考近5年的全球大型臨床試驗研究結果,於2022年5月發布最新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有兩項重要變革,包括:下修高血壓診斷標準為130/80 mmHg,並採用居家血壓 (Home BP) 取代門診測量血壓 (Routine Office BP),另外捨棄傳統水銀式血壓計,建議採電子式自動血壓計作為量測較準確。正常血壓應低於120/80mmHg。居家血壓量測參考722原則:連續7天測量血壓、每天測量血壓至少2次(早晚各1次)、每次至少測量2次並取平均值(每次間隔1分鐘)。

 

高血壓病友無論年紀,居家血壓數值應控制低於130/80 mmHg,若有腦中風、冠心症或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等血管硬化疾病患者,或是心血管事件高風險病患(糖尿病、腎臟病),可以考量將收縮壓目標降低到小於120 mmHg。

 

 

根據統計,台灣只有約三到四成的高血壓患者有達到適當的血壓控制目標,因此,重大心血管事件如中風或是心肌梗塞仍舊蟬聯國人十大死因排行榜前三名。據研究,高血壓無法達標控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民眾對於服用高血壓藥物的恐懼導致遵醫囑情況不佳。而其中大多數國人擔心的是高血壓藥物的副作用,以及是否一旦吃了高血壓藥物後,就得一輩子吃藥才能控制。

 

然而,除了藥物之外,高血壓的控制還可以藉由生活型態調整以改善,包含:限制鈉攝取、限制酒精攝取、減重、戒菸、規律地進行有氧運動。根據許多研究顯示,高血壓一部分的疾病機轉來自於交感神經過度作用在腎臟,導致刺激腎素(renin)的分泌,活化下游的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同時刺激腎臟增加鈉離子及水分再吸收,最終引起血壓上升。

 

近年來,心臟學界發展的「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技術日益成熟,利用血管介入手術的原理,將特殊的電燒導管置入雙側腎動脈血管壁內,利用穩定熱能安全地將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阻斷,達到有效控制血壓效果。

 

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是由心臟內科醫師執行,病人情況經醫師評估後,可採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過程採用微創方式,先由鼠蹊部放置股動脈血管鞘,接著用造影導管取得雙側腎動脈的血管影像,仔細評估後,再將特製的電燒導管經股動脈進入雙側腎動脈的遠端分支處,對於血管外壁周圍的交感神經纖維進行熱能燒灼,降低交感神經活性、改善血壓。

 

目前已有多個大型多國、隨機、假性手術對照試驗證實「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的療效,並針對已服藥及未服藥的高血壓族群做療效和安全性的研究,此項手術的安全性佳且無嚴重併發症。患者術後3個月的門診血壓收縮壓平均下降9.2 mmHg、24小時血壓收縮壓平均下降4.7 mmHg。

 

2022年4月發表的研究SPYRAL HTN-ON MED,證實術後病人隨追蹤時間延長,降血壓效果日益明顯;在術後第36個月,接受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的服藥病人,門診血壓收縮壓平均下降20.9 mmHg、24小時血壓收縮壓平均下降18.7 mmHg,夜間收縮壓平均下降19.3mmHg。

 

目前專家建議以下的高血壓患者可以考慮接受「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包含:高血壓合併器官功能受損、對高血壓藥物服從性不佳(不想吃太多藥),對高血壓藥物耐受性不佳、藥物難治型高血壓。

 

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的優勢包括:手術傷口小、併發症少、復發率低;降血壓療效約3到6個月後開始並且效果持續,部分病友能夠因此減輕藥量,甚至術後可不用再服用血壓藥。不過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為自費手術,患者必須考量己身經濟負擔能力。另外,並非所有高血壓患者皆適合接受「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若有腎動脈狹窄、腎動脈畸形或嚴重腎功能不全者等,經醫師評估後可能不一定適合進行手術。

 

血壓的良好控制,是預防許多重大心血管事件如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根本。定時服用藥物,搭配合適的飲食及運動習慣,對於大部分的高血壓的病友都能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