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罹青光眼17年!用3招守住視力延緩惡化

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眼睛疾病,為國人排名第2失明原因,如何控制病情是病友重要功課。不孕名醫張甫軒罹患青光眼17年,至今控制良好,他怎麼做到的?

身為不孕症專家,經常要為病患取卵,視力對張甫軒非常重要。50歲時他發現眼睛視野出現缺損,由於他近視700多度,以為是近視加深,到眼科檢查才知道罹患青光眼。他用「遵從醫囑」、「隨病情進展採用不同治療方法」及「減少用眼」3大守則,成功控制青光眼病情。

名醫護眼守則1:遵從醫囑定時點眼藥水

不少青光眼病人認為青光眼不影響生活,輕忽治療的重要性。然而醫師具備的醫學常識,讓張甫軒清楚青光眼是不可逆的疾病,也知道遵從醫囑的重要性。

治療第一線藥物以眼藥水為主,對於確診青光眼的病患,醫師多先嘗試以眼藥水控制眼壓,據台灣健保資料庫追蹤2年的研究報告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青光眼患者未持續使用藥物,張甫軒期許自己成為定時用藥的那四分之一。只是眼藥水不只1種,加上每天要點2~3次,每次點的眼藥水種類不同,工作一忙他會錯過點藥水的時間,眼壓不時忽高忽低,長期下來治療效果不如預期,勉強維持視野。

不孕名醫張甫軒現身說法,分享自己如何與青光眼共存。圖片來源 /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
不孕名醫張甫軒現身說法,分享自己如何與青光眼共存。圖片來源 /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

名醫護眼守則2:隨病情採用不同治療方法

1年前張甫軒因白內障,自平日看診的眼科診所轉赴亞東醫院就診,評估病情後決定摘除白內障,他也跟主治醫師張珮瑤討論青光眼的情況。了解張甫軒無法透過眼藥水有效控制眼壓後,張珮瑤建議既然要動手術摘除白內障,就一併施行青光眼微創支架手術。

圖片來源 /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
圖片來源 /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

了解手術利弊後,張甫軒欣然接受。術後至今,眼壓控制在正常範圍,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樣花大量時間照護,他很滿意手術成果,尤其摘除白內障置換人工水晶體,「我的近視度數現在只有200度,連眼鏡都不用戴。」

名醫護眼守則3:晚上不開車、遠離3C產品

談及青光眼的影響,「青光眼治療是讓病情不惡化,無法恢復已經喪失的視野,對日常生活一定有影響。」張甫軒說,除了視野缺損影響閱讀、拿東西時會拿捏不準距離等,由於研究指出青光眼患者發生車禍風險比一般人高1.65倍,安全起見,他不在晚上開車,以避免意外發生。

張甫軒笑說,「我的眼睛是用來賺錢的,一定要顧好,」今年67歲的他,嚴格遵守「減少非必要用眼、遠離3C產品」的護眼原則,「我搭捷運都閉目養神,而非當低頭族。」以前喜歡看電影的他,甚至為了保護眼睛改成「聽電影」,晚上睡覺前聽聽電影。

與青光眼相處十多年,張甫軒的心得是:「生病不要怕,好好治療就對了。」青光眼治療最大目標就是防止惡化,除了配合治療、定期回診,他認為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及建立與疾病共處的正向心態也很重要,他平時早睡早起、均衡飲食,也努力維持運動習慣,瑜伽是他的強項,練瑜伽多年,他的身體非常「軟Q」,各種高難度動作都難不倒他。

初期無明顯症狀 惡化速度如滾雪球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青光眼患者人數逐年上升,2022年突破45萬,5年成長22%。「青光眼是國人排名第2的失明原因,除了面臨失明恐懼,患者生活更是處處挑戰。走路、閱讀、開車等日常,都可能因視野缺損發生意外。」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理事長暨三軍總醫院青光眼專科主任呂大文指出,青光眼不可逆,但初期無明顯症狀,因此青光眼早期患者常「無感」,加上視野缺損通常從周邊開始,也讓患者難以察覺。

圖片來源 /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
圖片來源 / 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

呂大文表示,青光眼惡化速度如小雪球自山坡上滾下,初期緩慢但隨著雪球愈滾愈大,惡化速度就會加速,等到影響中央視野時,多半已進展到中後期。這個時候視神經可能已死亡50%,而且惡化速度如滾雪球般,視野有如斷崖式大幅退步,到這個階段才積極治療,能保有的視野遠少於早期積極治療的患者,「如何讓病人盡量不要進入到中後期,是青光眼治療的重要課題,但最重要的是病患的配合。」張甫軒就是配合醫師積極治療的正面範例。

青光眼無法逆轉需終生治療延緩病程

張珮瑤則表示,青光眼的治療目標在於穩定控制眼壓、阻止視神經惡化,並非恢復原有的視力或視野,這是病患應有的認知,「控制眼壓是重中之重,研究指出,每降低1毫米汞柱眼壓,惡化風險可降10%。」但因青光眼初期沒有明顯症狀,視野大多正常,患者常自行中斷治療,突然從門診「消失」,等到3、5年後再回到門診,視野已經黑掉一塊。張甫軒確診青光眼能持續用藥10多年,是病情能控制住的主因;不過當眼藥水控制眼壓的成效不佳時,則可像張甫軒一樣,進一步採取手術治療。

張珮瑤提醒,現在青光眼的治療有多元選擇,因應病情進展有相對應的治療策略,以手術而言,就有傳統手術及新興的微創支架手術。微創支架手術傷口小且組織破壞較少,可為病人在往後預留更多的治療選擇,但每名患者適合的手術不同,微創支架手術並不見得適合每位病友。病患應與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

35歲後最好每年定期檢查 尤其高風險族群

呂大文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三高患者如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患等,皆應每年定期接受完整檢查,包括視神經眼底檢查、眼壓檢查、視野檢查,才能避免錯過早期治療黃金期。

圖片來源: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
圖片來源:台灣青光眼關懷協會

此外,他也提醒,雖然眼壓高是青光眼主要症狀,但亞洲85%青光眼患者為正常眼壓型青光眼患者,意即患者眼壓正常,但視神經仍逐漸萎縮,容易被忽略,因此35歲以後最好每年定期檢查眼睛,了解眼睛是否發生病變。

延伸閱讀:

眼睛痛、眼壓高怎麼辦?眼睛痛6大原因,4招舒緩

什麼是急性青光眼?為何睡前關燈滑手機易引起急性青光眼?

75歲還能開車嗎?高齡駕駛該如何換照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