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阿凡達》學顧客體驗設計 電影導演卡麥隆的創意熱力學

向《阿凡達》學顧客體驗設計 電影導演卡麥隆的創意熱力學
向《阿凡達》學顧客體驗設計 電影導演卡麥隆的創意熱力學

創新不是憑空想像,設計產品不能無中生有,要挑選能觸動靈魂的事物深入研究,因為唯有想辦法吸收現有創意能量,轉換成自身所有,才能讓創新發光發熱。

【文/廖志德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Gettyimages】

阿凡達第二集《水之道》,總算在2022年12月15日登場,距2009年《阿凡達》第一集以27億美金票房稱霸影壇,已超過13年之久,可說是十年磨一劍,對於拍片向以突破創新、精雕細琢的卡麥隆而言,10年功可說是一種常態。並非所有新產品及新服務都要10年時間打造,不過卡麥隆拍攝電影的精神與技巧,確實隱含不少值得創新者學習的門道。

有意形塑暢銷商品的企業經理人,如果能深入理解卡麥隆顧客體驗設計的手法與心法,或許有助於組織洞悉消費者情感需求,掌握未來市場潮流演化的趨勢,進而啟發創新團隊打造如同《阿凡達》感動世界的暢銷作品。

設計產品跟拍攝電影,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想像男性刮鬍子的情境,設計良好的電鬍刀流線造型典雅,電鬍刀啟動,運轉的聲音悅耳,拿在手上的震動感恰好適中,精心設計的三軸旋轉刀頭在肌膚上面流暢滑動,而且鬍渣容易清理,只要放在水龍頭輕輕一沖就行,刮鬍子雖然只有短短的3分鐘,卻為男性在清晨開始帶來愉悅感受。

產品設計就像電影拍攝

故事×世界×角色

卓越的產品與服務,最終目的在提供顧客貼心體驗,希望消費者進行探索、比較、採購、使用、維修過程,置身廠商精心打造的美麗世界。首先是產品造型要討人喜歡,服務現場要賞心悅目,並且要讓消費者成為這世界的主角,所有的產品功能及服務人員圍繞著顧客轉動,整體的外觀造型、設備裝置、作業流程、人際(人機)互動的體驗設計,都要巧妙統整、融合成具有前進軸心的消費情境,使用者能在適切的情緒下,融入開發團隊營造的故事情節。

其實設計產品就像拍電影,都可以採用故事、世界、角色這3個設計要素進行系統性的情節營造,饒富趣味的故事軸線、具美感的現場氛圍、訓練有素的服務人員,皆有助牽引消費者內心的渴望與熱情。以同樣角度推導產品開發的思路,向電影大師學習產品及服務體驗設計,宮崎駿、史蒂芬.史匹柏、大衛.芬奇,都是很棒的標竿人選。現在就讓我蹭個《阿凡達:水之道》熱度,何況電影大師卡麥隆的拍攝手法及心法,確實有值得借鏡之處。

由於擔心劇透,在解說卡麥隆如何撰寫故事、設計世界、形塑角色的過程,將儘量不提及《阿凡達:水之道》的劇情,以免破壞大家進戲院觀賞電影的樂趣。導演卡麥隆之所以能拍攝出魔鬼終結者、鐵達尼號、阿凡達這3部撼動人心的超高票房電影,主要在於他擁有相當強烈的好奇心,而且是長期針對特定主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好奇心,少有人可以像卡麥隆一樣追蹤自己喜愛的事物長達近30至50年之久,其中深海研究探險可說是他一生的追求,難怪卡麥隆的成名作《無底洞》及《鐵達尼號》都跟海洋有關,自然還要加上剛登上大螢幕的阿凡達第二集。

發光發熱之前,要先吸收能量。卡麥隆在Master Class電影教學課程中說了這段話"Before you can radiate, you need to absorb."在此我們並不直接翻譯這句話的意思,只是忠實地表達卡麥隆想要傳達的精神與意境。具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求知若渴,願意為開拓知識的疆界上天下海,探索無人可及的荒野,創新者從無人洞見、無人到達、無人思索的地方吸收創意的能量,引領人類進入美麗新世界。

從拍攝《鐵達尼號》的過程,就可看出端倪,為還原歷史真相,卡麥隆召集科學家、歷史學家、攝影師組成精英團隊,並曾經12次動用潛水艇進入北大西洋2.5英里深處,透過對鐵達尼號遺跡的徹底研究,進而掌握百年船難後的真實影像及故事,從罹難者遺物推演出可能的實境,使民眾觀看電影時能穿越時空、身歷其境,宛如搭乘時光機回到事發場景。

以好奇心大量攝取養分

卡麥隆並未重建整艘鐵達尼號,而是只建構船的右半邊及關鍵部位以降低成本,即使如此,拍攝團隊還是傾注大量心力描繪設計圖,使用一個個鉚釘打造擬真的鐵達尼號,同時確保所有客房、樓梯、桌椅、吊燈都恰如其分安裝在正確的位置。當遇到需要拍攝右半邊及整船場面時,卡麥隆巧妙運用鏡像翻轉技巧展現自己想要的畫面。由於鐵達尼號出發時是左舷靠岸,這場戲就以左右顛倒進行拍攝,建築、車輛、文字、動作、站位,在電影中都是鏡像翻轉的結果,經過電腦特效的後期製作,讓觀眾有機會經由主角的視角,綜觀整艘郵輪全景,看著鐵達尼號緩緩駛向遙遠不可知的未來。

對於鐵達尼號的內部裝潢,卡麥隆同樣考究,研究團隊從建造商及歷史學家取得寶貴的原始資料,對照鐵達尼號姊妹艦:奧林匹克號及不列顛號的藍圖和照片,參考符合英國攝政時期的陳設風格,設計出旅客套房、宴會大廳、船長指揮室、無線電發報室。其中又以華麗、宏偉的主樓梯最受矚目,已然成為鐵達尼號最具象徵意義的設施,為使觀眾體驗實際派對的豪奢感受,電影透過原設計圖真實打造出全部的樓梯,許多重要場景都在這裡完成,女主角蘿絲款款走下樓梯,與男主角眼眸深情相對,兩人溫柔的牽手相互擁吻,如果沒有這蜿蜒曲折的橡木主樓梯,整部電影將會遜色許多。

設計產品不能無中生有,要挑選能觸動靈魂的事物深入研究,無時不刻,無所不在,幾近貪婪地探索未來世界,大量吸收養分。海洋、山川、雲朵、巴黎、東京、雪梨、冰淇淋機、汽車、吸塵器、建築、街道、行人、音樂、繪畫、雕塑、照片、小說、詩集,萬事萬物都是我們汲取靈感、暢銷元素的創新源頭。沒有吸收就沒有創造,從現有的事物中,汲取點子與構想是創新必經過程,千萬不要輕易用空想帶過。

卡麥隆將「先吸收再發光」的過程稱作:創意的熱力學法則,熱力學討論萬物進行能量轉換的過程,創意同樣要經過不斷吸收及轉換,才能開創出新事物。創新者總是處於不斷尋找及探索的過程,好為想開創的產品做好準備,正如牛頓形容自己是一個在海邊嬉戲的男孩,不時為撿到比平常更光滑的石頭或更美麗的貝殼歡欣鼓舞,而展現眼前的,是未被發現的真理大海。

創新者是在廣闊無垠的市場大海玩耍的小孩,在需求端發現顧客美麗的渴望,在技術端發現驚人的未來。卡麥隆從小就沉浸科幻小說的世界,時時神遊於未知的星球幻境,對於科學同樣充滿強烈求知欲,不在學校時就在野外健行抓蟲、抓青蛙、抓蛇研究,並以顯微鏡細部觀察。卡麥隆喜歡把看到的事物、腦中的影像描繪出來,未知星球、異形生物、機器人、太空船等科幻世界的塗鴉,成為他創意的出口。兩種不同領域的經驗融合就可形成新的世界,結合科幻故事與影像製作成為卡麥隆的終身志業,對於這位全球最賣座的導演而言,潛入深海探究鐵達尼號就像出太空任務,進入密閉空間,巡航在黑暗危險的地帶。

站在觀眾的視野眺望

想要創新,光有好奇心是不夠的,還要能以顧客的視野進行思考。卡麥隆絕不是單純技術追求者,他知道如何運用深入海洋研究的成果、尖端的動態捕捉技術打動人心,卡麥隆知道觀眾的渴望,知道觀眾期待發生的電影劇情,知道觀眾想要看見的畫面。創新者靈活且同步穿梭需求端及供給端的兩個世界,電影公司思考的前提是賺錢,卡麥隆卻總為念。最為人所知的實例,就是《阿凡達》裡的飛翔鏡頭,根據《紐約時報》的採訪報導,由於這部鉅作實在太過燒錢,福斯公司高層希望影片能縮短,同時減少男主角騎著斑熙獸(Banshees)衝刺飛翔的畫面,結果被卡麥隆嚴正地加以回絕,他硬頸的告訴以成本為思考主軸的高層,現在開會的這棟造價5億美元的大樓就是用《鐵達尼號》賺的錢蓋的,卡麥隆堅持依照原定計畫拍攝。事後根據資料蒐集及市場調查結果,發現男女主角飛翔於天際的畫面是觀眾的最愛。

卡麥隆懂得觀眾的心聲,懂得如何運用眩目畫面吸引他們進電影院,無論開場、序曲、中場、結局都要有亮點,有扣人心弦的經典畫面襯托,讓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回眸,沉醉在電影營造出的世界,感受主角遭遇的情感衝擊與兩難。然而,想拍攝出讓觀眾感到溫馨、揪心、垂淚、痛快、驚駭的影像,未必都要如騎斑熙獸般的高成本投資,卡麥隆拍攝《魔鬼終結者》時的預算就相當吃緊,電影中阿諾扮演的生化殺手,切開自己手臂展現出機器人內部結構與動作的劇情,其實是採用低科技、低成本的人偶操作完成,整隻手臂事實上是用模型呈現,由躲在桌子底下的偶戲師操控,而生化機器人挖眼睛的一幕,同樣也是模型製造出的恐怖效果。

產品開發可說是相當緊湊繁雜的過程,需要耗費許多時間與精力進行外觀、架構、物件及細部的調校,開發過程每個參與者都有自己的立場,想表達自己的聲音,技術部門有想法、行銷部門有看法、製造部門有意見,何況還有來自高層主管的沉重壓力,當人人有想法,各吹各調,這時產品經理要聽誰的聲音呢?

自然是聽從市場的聲音,要掌握顧客腦袋裡的渴望與恐懼,滿足他們想看的、聽的、聞的、嚐的、觸的、感受的,如此進行產品開發決策,就可以從消費者所欲而不踰矩。當初如果卡麥隆屈從福斯高層建議,今日《阿凡達》的票房成就勢必大打折扣,高達2.37億美元的投資可能泡湯,票房結果或許就不可能如現在這般輝煌。

;堅持己見並不是任性妄為,在《阿凡達》這暢銷產品裡,卡麥隆扮演超級產品經理的角色,秉持無止盡的好奇心推動創新產品的演進,牢記創意熱力學法則:想要發光發熱先要吸收能量,因為唯有想辦法吸收現有的創意能量並轉換為自己所有,才能擁有啟發創新的巨大原動力。

然而,在吸收來自四面八方的創意能量,廣納眾人集體智慧的同時,又不能任由每個人的創意恣意流動,身為產品經理要能摒除違背消費者意志的市場噪音,讓創意在聽從市場聲音的框架裡實現,如此才能創造出真正感動人心的偉大產品。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3年2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