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民粹領袖的宿命

「選舉如詩,治國如散文」,這句名言是被用來形容總統大選的,但也適合柯文哲民眾黨當前的處境,大選時年輕選民如癡如醉的力挺柯文哲、隱然帶動一場世代革命,相較於現在的競選團隊財務出包、政治獻金支出一筆爛帳,某種程度也驗證了單靠民粹領袖魅力的侷限。

單指柯文哲是民粹領袖並不公平,柯文哲現象並不是台灣第一個民粹現象,熟悉台灣政治的卜睿哲在「艱難的抉擇」一書中分析台灣的民粹現象時指出,自從民主化以來,台灣政壇就不乏民粹脈絡。李登輝和陳水扁兩人在選舉宣傳時,都曾操弄台灣認同,決定誰才是「人民」,民進黨執政多年後,這種堅持「只有自己才具有代表人民的正當性」的民粹,在台灣不但存在,而且也成為沈痾,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同樣的國會改革民進黨可以推,但換成在野黨推動,就成為受習近平指示,這樣的操作非理性對立,就是民粹政治的一種樣態。

某種程度就是這樣的政黨民粹牢籠,間接造成柯文哲式民粹的崛起。卜睿哲形容柯文哲為真正的「台式民粹主義」,柯登上政治舞台,剛開始因民進黨策略性支持他贏得台北市長大位,但他與民進黨鬧翻後卻仍能維持政治熱度,一方面當然是柯文哲的民粹能量,可以說,柯文哲雖然是醫界菁英,但卻能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及訴求來與其他政治菁英區隔對比;另一方面則是在柯文哲恭逢其盛,適逢台灣年輕世代對藍綠兩大黨不滿,他以個人魅力掌握這塊利基,趁勢在2024年總統大選時鞏固台灣的第三勢力。

現在回顧2024總統大選,民進黨力爭的是打破八年魔咒,但在野黨這邊上演的卻是藍白合政黨輪替的主旋律,以及第三勢力獨立壯大的次旋律,柯文哲靠著第三勢力找到選舉動能,第三勢力也也柯文哲而能和兩大黨分庭抗禮,只是,第三勢力因民粹領袖而成形,卻也可能因此敗亡瓦解;成也柯文哲,敗也柯文哲。

若參考韋伯的三種政治權威,柯文哲其實是魅力型領袖,一方面他的權力來源大都來自支持者對他個人的認同,這樣的權力基礎困境很明顯,就是他的魅力無法轉移,他歷次輔選都可以驗證,既然無法轉移,這樣的權力基礎不穩定、容易暴起暴落;因此,柯文哲籌組民眾黨,其實是朝向韋伯形容的「理性、法律」權威的一次嘗試,不但要擺脫個人色彩,而且就如柯文哲和黃國昌常講的「相信制度,不是相信個人」,但經歷這次的政治獻金假帳風暴,很顯然「靠制度、不靠個人」的嘗試算是失敗了。

這次政治獻金風暴,最大的敗筆是會計師端木正兼記帳及查核,而不是依規定分開,更令人質疑的是端木正身兼民眾黨中央委員要職、更曾列入不分區立委名單,以其和柯文哲及民眾黨親近關係,由其負責查核政治獻金帳務明顯有利益衝突,最直接的督導主管、競選總部財務部負責人李文宗為何便宜行事?李是柯文哲高中同學,有五十多年的交情,柯文哲任市長時任命李文宗擔任北捷董事長,之後又擔任民眾黨要職;侯選人指派親信掌管財務部無可厚非,但重點是主席的親信是否和其他幹部同樣受制度節制,還是有了主席的信任就可以超越制度、隨意為之,這次政治獻金風暴終於讓柯文哲嚐到難以彌補的慘痛教訓。

也正因為柯文哲政治操作有太多不按常規之處,民眾黨內才會出現邀請陳佩琪入黨、擔任副主席、甚至代夫出征的傳言,此案也許只是黨內小圈圈的構想,但有人提出也夠驚悚,這無關陳佩琪的能力,台灣各地家族政治也並不少見,但民眾黨號稱新政治,家族政治絕非新政治,更何況政黨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培養人才,培養接班人也是柯文哲念茲在茲的目標,找老婆擔任副主席或政黨高位則會適得其反,嚇跑有潛力的政治人才。

這次的獻金風暴除了對柯文哲及民眾黨帶來衝擊,其實也牽動了台灣的政治版塊,如果柯文哲真的身陷弊案,綠營已私下竊喜可贏回年輕選票,國民黨有識之士擔憂在野勢力將被削弱,民眾黨支持者則憂心好不容易形成的第三勢力將再度瓦解,換句話說,柯文哲個人成敗已不是個人成敗,而有連帶損害(collateral damage),然而,這些連帶損害都不足以合理化柯文哲或民眾黨有任何貪腐行為,如果柯文哲淪喪,這些連帶損害的責任也只能記在柯文哲的帳上,誰教他要違背自己廉政理想。

更重要的是,如果檢調徹查下還他清白,柯文哲應該要貫徹五年前創黨「相信制度、不要相信個人」的原則,柯文哲曾說,要觀察一個政黨的未來、要看該政黨的第二號人物,但真正重要的是,沒有了柯文哲,民眾黨還能走下去,才能證明台灣這股年輕、多元的監督力量真的成形,而不只是柯文哲的附隨組織,柯文哲也才能擺脫民粹領袖暴起暴落的宿命。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