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譽觀點:文化罷凌持續不斷的原住民族日

1994年8月1日,憲法增修條文公布施行,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2005年,行政院通過,訂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原住民傳統領域被文化殖民、文化罷凌與宗教對傳統祭典限制的事件接連發生。桃園市復興區的巴陵鐵塔與花蓮縣光復鄉馬太鞍部落的吉利潭,到花蓮部落教會對傳統祭祖儀式的禁令,都是文化罷凌的代表性通案。年復一年的走過8月1日「原住民族日」,徒具響亮的政策口號與飲鴆止渴的福利補貼,對台灣族群關係與文化多樣性,始終沒有務實作法與積極扎根的作為。強勢文化與盲目消費,一再罷凌少數族裔及地方傳統,讓原住民族日快樂不起來。

先決定價值,再決定價格

巴陵鐵塔到馬太鞍吉利潭,應該讓工程兼具人文思維。文化罷凌的建築物不勝枚舉,從部落鋼構的瞭望台、踏不到泥土也看不到天空的鐵皮祭場,七月下旬,在桃園市復興區泰雅族地區的巴陵鐵塔,因為造型、顏色、燈光及千萬的造價而引發軒然大波。政府機關在原住民部落勝地,興建中式庭園。花蓮縣光復鄉境內,馬錫山吉利潭是馬太鞍溪上游的天然湖泊,是阿美族馬太鞍部落傳統的祈雨勝地,也是傳統生態捕魚法「巴拉告」的湖泊。日治時期,加以人工開鑿,成為日人伐木的原木「儲木池」。2013年光復鄉公所向農委會水保局申請整治,替吉利潭整型,2017年12月6日開幕。在阿美族傳統領域,興建中式庭園、拱橋、攢尖頂的思源涼亭,代表了殖民主對原住民傳統領域的文化罷凌,園區內溢洪截流設計與人工島,讓水中原生物種遷徙受阻,對原生態影響甚鉅。

屢屢興建文化罷凌式建築,不外乎原民民意代表的監督不力、行政主責團隊處事的怠惰與地方政治派系的傲慢。在陌生地區進行工程,除了土木環境的工程團隊,應該增加田野調查,由主責機關召開審議式民主公聽會,也進行專家學者訪談、焦點團體訪談,邀請專家學者、工程團隊、地方耆老與觀光文史工作人員等,一同參與決定建設的價值,而後再決定硬體預算的調配,也可以挪出「參與式預算」的部份,讓在地能共同參與。雖然會增加準備時間,但是對地方建設的永續發展、提出在地特色、減少思慮不周與負面輿情,都有正面的效果,並且讓這些工程兼具人文思維,決定價值後再決定價格,能避免文化罷凌式的建設一再發生。

知識不可怕,無知才可怕

2018年7月25日,馬太鞍基督教長老教會的一只公告,「請務必遵守民國68年部落領袖們已認可的共識及已簽訂的約章——(1)尊重部落族人不同的宗教信仰,取消任何『祭祀祖靈的儀式』」,此舉一出,輿情沸騰。外來宗教對原鄉部落的影響甚鉅,泛基督教在全國宗教信仰約佔5%,在原鄉卻高達85%,部落教會人數之多,讓原民民代、原鄉首長,都唯命是從,此次爭議都被解釋為年輕世代對教會的誤解,並造成部落不和諧,卻始終沒反思文化、信仰與政治風範,該如何面對現代社會的改變。

民主制度無形中,造成地方政治不理性的幫派化,只剩情義相挺,加上媒體訊息的淺碟化,讓許多永續發展的正向政策與文化多樣性的向下扎根,遙遙無期。長期壟斷地方公共資源,使得應以整體為考量的事務,變成私利化,這也加速人才流失,使地方社會少了中堅與活力。欠缺知識的理性溝通,沒了活力的推動,地方基礎建設趕不上時代需要,濫建蚊子館、缺少地方特色、文化罷凌等議題,造成當今原鄉社會的世代間,更嚴重的溝通障礙。

20180331-原住民團體「原轉小教室」馬耀‧比吼、巴奈、那布31日於台大醫院站一號出口駐紮地前交談。(顏麟宇攝)
20180331-原住民團體「原轉小教室」馬耀‧比吼、巴奈、那布31日於台大醫院站一號出口駐紮地前交談。(顏麟宇攝)

原住民團體「原轉小教室」馬耀‧比吼、巴奈與那布。(資料照,顏麟宇攝)

「適應現代生活」與「維護傳統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方向,但卻同時糾結著原住民族人。筆者反對長期福利制度,讓族人飲鴆止渴的過現代生活,推銷「爭取福利」這種簡單的答案,政客宣稱能解複雜困難的問題,但並不是真正的解答。培養優秀的原住民政務官才是解決政治幫派化與媒體訊息淺碟化的第一步。

我們不能改變歷史,但能從此改變看待歷史的態度

筆者認為透過課綱調整,與科學方法進行部落考古,賦予下一代,族群文化相互尊重,並且養成理性思辨的能力。無法改變這一代人,那就利用科學與教育,從下一代來改變台灣。改變文化從教育開始,改變教育從課綱開始,充實課綱從科學調查開始。在課綱內增加原生視角,由土地出發,將番膏加入課綱,透過學習不同視角的族群文化與知識,來更珍惜台灣。專制國家會刻意遺漏或竄改歷史,而多元的呈現,才能站在既有的基礎上,展望多元共榮的願景。

考古學、語言學與生物學(基因調查),是追溯族群起源、遷徙歷史的三大科學方法。用科學方式,進行部落考古,有科學根據的考古資料,才能建立更完整的原生史觀,而不是僅靠口傳來尋找部落起源。饒富多樣性的族群與文化,且為南島語系發源地的台灣原生文史,僅佔課綱的1%,甚為可悲。以科學方式對台灣族群起源重啟並跨領域的進行考究,提供材料加入課綱,提供知識流傳給全世界,這是極為重要的百年建設。

補助是針對中低收入戶的福利措施,原住民所需的是跨文化的「尊重」,發自內心去理解,進而產生的「真誠尊重」。但是尊重並不是別人給的,也要靠自己去贏得,不只是在吶喊「我們是主人!」或者是「我們要更多的假期與補助」,而是要自己能展現主人的風采,爭取福利的吶喊,雖然族人看似得利,卻無法讓更多非原住民來理解原文化,反而更容易激起族群的對立。實質的改變,從課綱、科學研究與原住民政務官培養開始,讓原漢能真心的尊重彼此。不再把補助當成是福利,而是腳踏實地一起在島嶼上認真生活,讓8月1日的原住民族日,不再只是年復一年的讓文化罷凌持續發生。(推薦閱讀:賈忠偉觀點:日本政府到底派了多少「高砂義勇隊」赴南洋作戰.......

*作者為台北市政府陳景峻副市長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相關報導
高潞・以用觀點:尊重原住民族自然資源權利 加速礦業法改革
胡又天專欄:番字不是歧視,而是邊界的流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