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奕軍專欄-世界咖啡館系列一】談笑間共創集體智慧:「世界咖啡館」模式與原則

近日籌劃社會議題講座,憶起以往曾在職場主持多次的深度匯談利器,這項名為「世界咖啡館」的工具曾經協助我有效地彙整複雜情境、解決棘手的管理問題,參與者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往往賓主盡歡、收穫豐滿,值得藉此拋磚引玉。

「世界咖啡館」(The World Café)據悉為1995年由布朗(Juanita Brown)和伊薩克(David Isaacs)所創,問世已近三十年,迄今已經衍生多種形式,留下不少成功案例。創辦者認為群眾經由深度匯談、分組討論、交互輪替,並由主持人與引導者適度輔助,對於分析問題、解決困境能夠產出意外良效,並能在良好氣氛下交流異見,發揮集體智慧,產出行動方案。

異花授粉共創集體智慧

世界咖啡館是種結構細緻、邏輯清晰的主題交流匯談方法。簡而言之,其操作方式是將參與者分散到討論不同子題的數個小組,每桌五人為原則,設有一名協助主持人定位主題、引導流程的「桌長」,參與者依序討論並在每桌大海報寫字塗鴉,討論同時留下紀錄,經每輪十數分鐘不等的討論後,「大風吹」更換小組,留在原桌的桌長對新組員概述前一論的討論,並引導延續下一輪討論,由於討論環境被刻意設計為類似咖啡店之輕鬆氣氛,因而名為「世界咖啡館」。

世界咖啡館匯談能突破人數限制(同時參與者可以從不到十人擴展到數千人),能發展自然討論與改變觀念之環境與成果,並能促進集體意識與行動,創造與累積集體智慧,雖難免有侷限之處,仍相當受到產官學界重視。例如管理名著《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作者、被譽為組織學習大師的MIT高級講師彼得.聖吉(Peter Senge)即曾經高度推崇世界咖啡館是「我所見過最能幫助我們體驗集體創造力的一種方法」。

布朗和伊薩克建議執行世界咖啡館活動的七大原則,包括應先設定情境脈絡(context)、營造友善空間、探索重要問題、鼓勵積極參與、交流不同觀點、共同專注傾聽、收成與分享集體智慧。

所謂設定情境脈絡,意指主持人要設定討論主題背景、建構匯談流程,扮演脈絡建築師(architects of context)角色,並能協助整合與集中內容(content),但非介入與控制內容。匯談目的為何?參與者是誰?重要外在因素有哪些?是應當注意的三元素。

世界咖啡館主旨在讓參與者誠懇交心,因而必須刻意營造宜人且好客的友善環境。舉例而言,在我曾經主持的匯談環境,除了爵士背景音樂,會在各討論小組桌上擺上有芳香乾燥花朵的玻璃小碗、盆栽、水果、小點心、彩色筆、方便飲用咖啡可樂的彩色杯、全開海報紙、多色利貼、匯談石(球)…,在交換小組(大風吹)時,形容為蝴蝶異花授粉,這些設計都是要向參與者暗示,有趣而且令人安心的深度討論即將發生。如果能將環境佈置得更像咖啡館,效果更好。

此外,提出「好問題」彷彿是對群體智慧與創意廣發邀請函,刻意探索重要問題有助於喚醒隱晦的卓見,是一種「淘金」的過程——如果找得到好問題,金子就藏在裡面。也因此,問題的設計極為重要,提問的力道也相當重要,如果未經精心設計,這些都不會憑空而至。至於好問題的原則為何?不妨想想,這問題能不能讓參與者燃起希望、發揮想像、全心討論、激勵新的思考方向,甚至付諸行動?或者只是讓大家陷在困境中打轉?

目的不是批評,而是貢獻

世界咖啡館的目的不是批評,而是貢獻。貢獻可以是一種積極文化,匯談中每位參與者的貢獻都是關鍵要素,尊重與鼓勵參與者的獨特貢獻,是主持人的重要任務,有效整合多方貢獻,能夠豐富關係網路、強化社群意識、優化組織溝通,繼而能讓匯談成果更佳、更為具體可行。

在交流觀點的原則上,需知即使彼此立場屬於同隊,觀點也很難完全相同。觀點經由交流,會自動合併產生許多新的觀點,是相當自然而且正常的過程。經由匯談交流不同觀點,異中求同,重點不是激烈爭論是非甚至人身攻訐,而是將參與者帶進友善的對話環境中,分享知識、創造知識。

匯談不僅只是談,重要的是聆聽,更重要的是「共同專注傾聽」,這也是世界咖啡館的要義之一。也因此,世界咖啡館設計「匯談石」規則,每一分組小桌上有一顆石頭,要講話的手上要拿著這顆石頭,其他人只能「共同專注傾聽」,講完手上石頭要放回桌上,好讓下一個發言者執取,如此講話的可以安心慢慢講不怕被插話,沒講話的可以專心聽,總有機會拿到石頭發言。

執行世界咖啡館第七個原則,亦即階段性成果,就是「收成與分享集體智慧」。在知識經濟中,進行建設性對話是基本且重要的領導技巧,而在我的經驗,每場世界咖啡館匯談的最後半小時就是在「收成與分享集體智慧」,正是這場「建設性對話」的驗收時段,直言之,大家忙了一陣子,除了可貴的過程與經驗,重中之重就是如何收成與分享,繼而發揮大用。

在這段「收成與分享集體智慧」的時刻,各組簡報大海報上累積的紀錄要點,主持人再進行總結簡報,所有的簡報都不要使用簡報軟體,而是使用彩色筆親手繪製的大海報,在這些手繪簡報中,有參與者獨特的字跡、插畫與塗鴉,除了平添聽講者互動樂趣,日後觀之並會感到甚具歷史意義。此外,主持人與團隊會後應將所有記錄彙整為書面報告,讓集體智慧得以更有效率地收成與分享、讓參與者滿載而歸。

世界咖啡館利於讓參與者自然放下「自以為是」以及在立場「選邊站」的念頭,直搗問題重點,務實地解決困境,兼能維持溝通品質。為什麼會有這種效果?也許因為以為身在花果咖啡與背景音樂相伴的咖啡店,並且在主持人的提醒下,參與者卸下職銜、年齡、身份、地位等身段與心防,並肩促膝平起平坐,並且即便偶有強烈爭論,時間一到就得大風吹換桌,一切討論重啟(reset),自能化解,而爭論點因為被手寫記錄留下,有心的參與者也不必掛慮沒有繼續討論的機會。

世界咖啡館讓我們能夠在談笑間突破困境、創造集體智慧,其真意難以盡書於此,謹請容後再敘。

專欄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