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演茂禪修心得】佛五禪淨雙修心得

一口呼吸,一個念頭,是生命歷程中隨身攜帶的老朋友。
念頭是心,呼吸是佛。心與佛步步不離。
當下這念心與佛心相應,一步一步都是止觀正念正知的印跡。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諸佛在念心中的我們,我們在念心中的諸佛。轉凡夫眾生心為佛心,當下這一念心就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空,假,中,一心三觀。
…….
心與佛步步不離
譜架上怎麼會有一本禪法? 這不是佛五嗎?
大磬旁邊的譜架上,各放著一本佛七儀軌和一本禪法。維那法師在擊眾鼓響的時候,以禪法為底蘊,打開佛七儀軌,這兩份禪淨法本立刻融合為一體。
我們每天念佛 1萬聲,或是拜佛300拜,作為個人的功課。每天早上都受八關戒齋,是用在家的身份,來體驗出家的精神—離欲、斷欲。斷離欲界的欲樂,色界無色界的定樂。八關戒齋的重心,是關閉眾生的生死之門。生死的主要關鍵,是在淫欲與飲食這二大禍源。
一口呼吸,一個念頭,是生命歷程中隨身攜帶的老朋友。我們因為一個無明念頭而投生,出生時那一剎那,在宏亮的哭喊中開始一口呼吸。隨著念頭的生生滅滅,這期的生命就有了前進、後退、向左、向右、暫停、動能的無限可能。直到臨終吐出最後一口氣,最後一個念頭離開這個身體,才隨重、隨習、隨念、隨願往生。
散亂心之中沒有善法。如果不調伏自己的心,修行上只會停留在原地。很多慾望的追求,貪瞋癡的愚痴知見,是非常炙盛的。煩惱無盡誓願斷,用佛號轉凡夫心,我們的自心就是佛心,只是因為有煩惱,所以佛性不現前。佛心被煩惱心所遮蓋,心在十法界飄盪,所以只見煩惱不見菩提。根塵識的覺性,就是當下的生滅顯現。但是我們心中常念佛,就和佛心相應。
諸佛在念心中的我們,我們在念心中的諸佛。
體驗身心的鬆緊變化,用力不用力。根據自己需求,交互運用,體驗全身放鬆的感覺。從唱的聲音,覺察身體放鬆的感覺,根據木魚,引磬的聲音去唱。回到呼吸,佛號,在每個當下,都很清楚自己念頭的輕重緩急。當有煩惱了,趕快轉念,常常保持正念,回到呼吸,回到佛號。能夠懂得轉念,每個念頭都可以清清楚楚,心平氣和就是有智慧。
內心的道場有兩個科目:
正念,是止;正知,是觀。
念佛拜佛的時候,當下這念心與佛心相應,一步一步都是止觀正念正知的印跡。
第一天晚課前的一支坐香,陽光射入我的眼簾,在大殿的心經牆上,

這個字異常地光耀炫目。
…….
懺悔,就可以紹隆佛種
佛說:「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做已能悔。」佛法中有兩種健康的人:不作惡, 能懺悔。懺悔,就可以紹隆佛種。就好像是我們吃飯以前,要把餐具洗乾淨,懺悔則是恢復我們身口意三業的清淨,真真實實地在心地上修行。這樣就可以像淨行品裡面“紹隆佛種,發無上意”,真正地發菩提心,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就是大乘佛子。
晚上懺悔禮拜之後,接著繞佛跑香。維那法師領眾敲著小魚,依照大眾唱得最舒服專注的速度,根據木魚和大眾念佛的聲音,感知自他,慢慢平均舒服地跑步,跟著大眾的念佛速度一致。我清楚體驗念佛聲的輕重,用力,放鬆,跳字唱念。全身放鬆,調整速度快慢,感覺自己的身心狀況,然後換字,拉音,平音,有點像軍隊行進中的唱歌答數。監院法師也加入了排尾,大眾慢慢唱開,呼吸和腳步逐漸地融入和諧的念佛聲音,心中湧現法喜。呼吸,小魚,腳步,念佛聲合一,形成了強烈的節奏和穩定的弦律,凝聚了整個團隊的精神。整個大殿充盈著活力振奮的穩健節拍,隱隱流露出邁向佛國淨土的喜悅。這是一首令人歡欣鼓舞的進行曲。
總護常遂法師教我們夜裡睡覺的時候,學著像菩薩處胎一樣,正念正知,無有迷惑;住母胎已,心恒正念,亦無錯亂,入離垢藏三昧。
……
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大殿旁的長掛軸,是用莊重的的漢隸書寫的。“念”字,以“人二心”寫成「蠶頭雁尾」,「一波三折」的風格。在繞念的時候,見到這個字,心中一驚: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就在這凡夫心裏頭,掉落在二見對立分別之中。
讀誦經典像照鏡子一樣。每讀一遍就對照一遍,想想我有沒有做到? 在歲末年終,參加佛五就像期末考一樣。聽 聖嚴師父說法,劃出重點,公佈標準答案,驗證一下今年修行的成績。
師父這次說法,標題是觀無量壽經。可是淨土三經, 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要合起來一起看,重點是發菩提心。修行以“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為前提,重覆強調往生的條件是淨業三福: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然後提到觀經的最後三觀,三輩九品往生觀。 聽完了以後,大家都覺得自己可以中品往生。 師父突然話鋒一轉,問大家十惡業犯了多少?  師父隨後指出一些十惡業的例子,比如說路邊的鮮花很香,如果故意去聞,還是屬於偷盜業。我聽完之後心頭一震,乖乖地持名念佛,先求能下品往生,可以越過及格門檻就好。
到了圓滿日當天, 師父才提到觀無量壽經第八觀的禪觀法門,觀佛的功德: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法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意思和法華經中講述眾生皆有佛性,和阿彌陀佛的「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相同,而「法界藏身」就是一切如來以十法界為身的意思。如果能修成《觀無量壽經》的第八觀,現生即得念佛三昧,也是定慧均等、定慧不二,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應當一心繫念,觀想佛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上正等正覺。
十法界是四聖六凡,十法界任何一界、任何一處,不管是凡夫界或聖人界,不管是世間或出世間,都是他的法身所在。諸佛如來的法身是無處不在的,在我們一切眾生的心想中。念佛的時候,佛就在念佛的這一念之中,因此當我們念阿彌陀佛時,心就與阿彌陀佛相應,阿彌陀佛一切功德都變成我們的功德,現前一念心就能接通阿彌陀佛的無上菩提心,這就是所謂佛的不可思議功德。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的心在觀想佛,此時不僅我們心裡有佛,我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我們;也就是說,在想佛時,當下這一念心就是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就是從這二句話延伸出來的:觀想佛時,當下這一念就與佛心相應,這時你就是佛,因此念念相應、念念是佛,此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如果前念想佛,第二念不再想佛,那前念的心是佛心,第二念的心則是凡夫眾生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念念念佛,或者念念觀想佛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諸佛在念心中的我們,我們在念心中的諸佛。
經中接著又說:「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正遍知海」是無上正等正覺的無上菩提心、大菩提心,也就是正等正覺的智慧,是一切智。「想」是想念的意思;眾生想念佛時,佛的智慧就從我們的「念」裡生起來。而我們因為想著佛,是自己的心在想佛,自己的心當下就是佛,因此,我們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也就是念念一心一意繫念著佛、好好觀想著佛,觀想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就是無上正遍知覺,也就是觀佛的功德。
觀一切諸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觀他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眾生的身體和我的身體是一個身體,最好是觀自己的身體是空、是沒有的,而眾生的身體也沒有,那就是同體。無緣大慈,就是不一定要與我有什麼關係或有什麼理由,才給予幫助。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就是觀佛的功德。
觀佛功德時,我們一定是觀「空」,空是實相,實相是無相,如果是這樣觀,就是佛性,就是佛的相,佛的根本相。
阿彌陀佛的功德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第十四觀裡說到「上品上生」必須發三種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也就是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 (佛,法,僧,戒,施,天);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總護法師是在一次八關戒齋之後,除去妄心,善用其心,用真心念佛。因為願心和道心,以願導行,成就了出家的因緣。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空假中,一心三觀。
一心可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念頭死是事一心,法身活是理一心。事一心就是統一心,理一心則是見性開悟。見佛性叫作「理」,入定叫作「事」,有定可入不是真正見到佛性、法身。定如果有定相,就是可思議,不可思議的三昧是沒有定相的。既不入定也不是散亂,既沒有雜念妄想也不是進入不動;身心照樣活動,但不受煩惱所困擾;心中沒有與煩惱相應的念頭,但還是有心理的功能,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就是沒有執著、與煩惱不相應的意思,而生其心的「心」則是智慧心。心是有動作,有功能的,但它不和煩惱相應,是以無我的智慧來應對生活,
師父在講完難行道的禪觀法門之後,又回來強調易行道阿彌陀佛48個願望:
18 念佛往生願
19 來迎接引願
修諸功德,依無量壽經所云:「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若依《觀無量壽經》所云是修三福淨業;若依《阿彌陀經》所云是持名念佛。
20 聞名係念定生願

聞名得忍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忍的意思是,心得安穩,不被任何事物所動。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不會在任何事物現象上生起煩惱執著,那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的聖者所證境界。
這次佛五是禪淨雙修。禪宗的禪與佛的意義,應該是相同的。禪既是讓我們明心見性、開悟成佛的觀念及方法,也正是修行的目標,因此禪心等於佛心;‘佛在口中、佛在心中、佛在平常行為中’,就是禪在我們的平常日用中。古代禪宗祖師們所指的‘達摩西來意’,就是平常生活裡的佛心、佛言、佛行;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是表露著佛的悲智,便是真正的修行。
師父說其實除了九品往生之外,阿彌陀佛淨土,還有其他往生的方式。總護法師提到在大回向裡面,阿彌陀佛有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聖居土,西方安樂土。依據修行的功德,而有不同的依報和正報。法師最後用普賢菩薩警眾偈,勉勵大家: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註:
師父開示的內容,可以參考 師父的著作:
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48個願望:無量壽經講記
戒律學綱要 第四篇 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